观点 | 我国房价的增长史反映了几代人的不同的心态

房大爷 2018-02-08 18:38: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记得06年的时候,出了一个国六条,第二天堵在四环上,听交通广播,里边有个专家说,四环周边,六千以上,全是泡沫,那个时候,除了南边,四环上已经找不到六千以下的新盘了。

记得06年的时候,出了一个国六条,第二天堵在四环上,听交通广播,里边有个专家说,四环周边,六千以上,全是泡沫,那个时候,除了南边,四环上已经找不到六千以下的新盘了。

但那个时候,还是有很多人真的相信放假会跌的,现在的年轻人们你们能理解吗,06年的时候,有很多人坚信,房价会跌回05年甚至03年的水平,东四环这片的话,就是他们相信房价会从7000多跌回道5000多甚至3000多。

那么再往前两年,房价不到四千的时候,他们为什么没有买呢?

说起来好笑,房价四千的时候也买不起。

在03年前后,或者更早一点的时间买房的主力是70后这一代人,工作几年存下来钱,或者至少存下首付再去买房子是当时比较常见的心态,靠父母反而并不算特别普遍,原因一来是家里可能不止一个孩子,二来是他们的父母,50后们,普遍都没赚到钱。

一直觉得分析房价要看供需双方,供给方不是开发商,是政府,这点现在都比较清楚了,但需求这边也一样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说谁卖房谁就是供给方,同样不是说谁去住谁就是需求方,为这个商品付钱的才是真的需求方。

60后

60后们比较倒霉,他们最年富力强的时候,通胀的速度太快了,90年北京平均工资200多,99年平均工资一千一,等到02、03年,他们的孩子结婚买房的时候,他们自己攒出来那点钱看当时三千多一平的价格,一样的不可思议。

后面的故事除了数字不同,似乎一切都是循环一样,房价暴涨一轮,政府出手调控,大家观望一阵,买卖双方调整下情绪,然后再来一轮疯涨。

中间什么房价降了去砸开发商,最早怎么做阴阳合同,契税怎么多了又少了,开发商们怎么捂盘又怎么玩“内购”,其中种种,相信任何一个深入的接触房市的人都能说上来一大堆,然后人们的心态也在逐渐改变。

70后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说70后那一代,普遍的心态是工作几年再买房,要用到父母支持的话,也会在跟别人介绍的时候略带腼腆的表示下,老爷子也给出了力。

80后

到了80后这里,基本上毕业就要考虑这事了,大家都看明白了,即使是知乎级精英,敢拍着胸脯说薪水能对冲房价涨幅的没几个,随后需求方们想清楚这个道理,为什么要等大学毕业,为什么要等四年或者六年?有什么意义?上大学就要买!反正肯定不亏,这心态虽说合理,但是往前个十来年,是堪称天方夜谭能上社会新闻的。

慢慢的随着房价的增长,人们的心态又发生了变化,房价终于涨到了这个份上,以至于一般的人家,不要说全款,连首付都难了,反过来也用冷冰冰的现实扭转着人们的心态。

零几年的时候,上海的丈母娘要求准女婿有房无贷,现在,您能贷款买上就不错了,动辄几百万哪是那么容易说全款就全款的,再说房贷简直就是银行和国家给老百姓的福利,为什么不贷。

这还没有完,人们的心态还在变,北京的房价现在已经基本涨到了这么个程度,如果两个孩子四位老人,三家都是普通人家的话,那么他们基本上买不到房子。

所谓买不到是指,付得起首付还不起房贷,还得起房贷付不起首付,首付房贷都付得起,他们咽不下那口气,太偏太破太小。

买不到怎么办,租呗,前些年结了婚还租房子好像还有点不好意思,现在我看很多年轻人已经对这事很坦然了,毕竟房价这么高,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他父母的错。

当看完了上面啰嗦的这些话,再看看这个问题下的其他回答,就不难得出一样的看法,那就是,很多我们以为的天经地义的观点,其实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情绪。

比如现在所有人在贷款的时候,似乎都会假定未来薪水会大幅上涨;再比如,很少有人为长期失业做打算,同时年轻人都在近乎轻佻的跳槽,似乎从不担心一个认真肯干的人会长久的待业。

不是说这些观点有错,但他们都是过去二三十年养成的,百分之十一二的增长率造就的心态,并不适合百分之六的新常态。

日本人也经历过这种飞速的发展,他们那个时候不仅仅相信东京房价会一直涨,他们还相信股市会一直涨,所以现在国内正在经历同样飞速发展的人们,也是这种心态,以后还是会涨的。

如果觉得房大爷说得好,欢迎大家进房大爷的群讨论房产的那些事儿。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