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生孩子全怪高房价吗?

宋鸿兵 2018-08-20 10:11:5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不愿生孩子全怪高房价吗?

原标题:不愿生孩子全怪高房价吗?

■文 | 张洪平

人口红利消失!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未富先老的中国会比日本还惨!

每次说到人口问题,悲观的前景总是让人唏嘘。以往说到为什么大家都不生孩子了,房价太高的原因总能占到留言的多一半。那么生不出孩子真的要怪房价太高吗?

数据显示,是的。

前不久美国较大的房产平台Zillow发布一份研究报告证实:房价和生育率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负相关性。

这份报告指出:以全美国25-29岁妇女为样本,房价平均每上升10%,生育率就下降1.5%。并且在洛杉矶、西雅图、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高房价对生育率的影响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房价涨幅一定的前提下,城市年轻妇女生育意愿的下降程度要超过乡村地区。

无独有偶,苏联的人口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的规律,住房问题是人们不愿生育的重要原因。1950年代,苏联堕胎数超过了婴儿出生数。苏联官方做了一个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询问了两万多名堕胎妇女为什么不想要孩子。结果显示,相当比例的城市妇女给出了一个十分具体的原因:没房子住。

苏联虽然号称国家分房,但对象只是符合政策的人。苏联只建设类似于中国当年「筒子楼」那样的标准化宿舍,长期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平米。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还必须低于平均水平,才能申请房子。

一户居住面积不过20平方米的苏联三口之家,理论上第二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可申请换大一点的公寓。但住房本来就短缺的苏联,实际申请到大一点房子的很困难,因此出现很高的堕胎率也就不奇怪了。

高房价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更基础的原因存在。

△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经济发达程度与生育率存在负相关性。之所以经济越好生育率越低,首先是因为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现代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有了减少生育的物质基础。

在传统社会中,单独一个人是弱小的,轻易就会死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和身边的人团结。抱团取暖才能挨过寒冬,谁较值得信任?家人是首先要团结的。一个家族越大,家族中的每个人的生存几率就越大。人类在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变成了“社会动物”,“家庭结构”很长时间内其实是“家族结构”。

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之后,人们赖以谋生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分工协作”成了现代社会中,大量陌生人共生的基础。一个人只要随便有个一技之长就能养活自己,生存的“选择压”大大减少,现代人已经不可能“饿死”了。陌生人之间的协作让我们生活得很好,这是一种进步,但也伴随着副作用:大家族不再是必要的了。

现代城市生活的经济模式,让传统大家族解体为一个个小家庭,每个家庭之间更加独立,养育孩子的重担也就难有其他家族成员帮忙分担。传统社会的大家族,叔叔伯伯、姑姑姨姨能帮着带孩子。但现在只能依靠孩子父母和上一代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同辈家庭之间几乎无法互相帮忙照顾孩子,如果老人要帮多个子女的家庭带孩子,更是忙不过来。

其次,孩子作为“耐用消费品”,父母在做成本收益分析时,也会倾向于少生优生。孩子带给我们快乐,但相较于成倍增加的麻烦和花销,两个孩子比一个孩子增加的快乐并不是两倍,多出来的快乐只是一点点。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生孩子的成本是“线性增长”的,但伴随而来的快乐则“边际效用递减”得非常快。综合起来,如果不考虑老年后子女的赡养作用,生育多个子女就变得“不划算”了。

养老是个很复杂也很现实的问题。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说法,这反应了民间对“保险”与“储蓄”的朴素理解。不过现代社会老年人大多都有退休金,还需要“养儿防老”吗?

还真需要。如果老年人有自理能力还好,而一旦因为伤病造成失能、半失能,需要长期护理,那身边有没有人的差异就立刻体现出来。

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劳动力不足。看护老人需要青壮年劳动力,而这种成本在未来会越来越高。现在大城市已经普遍出现“用工荒”,保姆月嫂等家政人员的收入甚至超过普通白领。未来要让老年人用自己的退休金支付护理人员的费用是不可能的,太昂贵,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那么要让老年人养老的“负担”回归家庭吗?这样确实能“倒逼”年轻人,让人们为了年老后的养老需要而在年轻时对子女进行“投资”,相当于把子女变成了预防年老后无人赡养的一种“储蓄”。

这似乎和现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我们现在满嘴的“自由”“平等”,但为了自己的养老问题,居然要把负担压在孩子身上?即使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这种理念也多少显得“政治不正确”。

而且咱们还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现代生活压力巨大,“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更是现实的悲剧,未来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恐怕只会愈演愈烈。现在排名前列代的“独生子女”已经逐渐步入“不惑之年”,他们的上一代大概60岁左右。再过10到20年,当他们的父辈70、80岁,身体不好需要陪护之后,这种社会问题恐怕将进入爆发期。

那么靠政府靠得住吗?前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一项新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正在中国逐步推开。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相当比例。同时,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目前实际接受的护理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极低。

中国人保总裁宋福兴介绍,到2017年底,超过7.5万人享受到了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2年试点期内赔付保险金约5.7亿元。简单计算一下就可知,平均每人得到了7600元的理赔金,考虑到这是在2年内的累计金额,实际每人每月能得到的理赔金只有大约数百元。这相较于家庭实际开支只是杯水车薪,更不要考虑聘请专人或进入专门机构护理了。

长期护理保险的实际作用十分有限,也做不到报道中所说的“为失能老人体面养老提供保障”。

那能让国家福利开支来全额负担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吗?这其实和全民免费医疗的问题很类似。医疗和护理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至少在自动护理机器人实用化之前如此。即使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这种较高效的方式进行,也要花费巨大的财政资金。

要在财政平衡可持续的前提下运作,这就意味着高额的税收,向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口征收比现在高得多比例的税收才有可能实现。

这种“高税收、高福利”的分配方式,对于正处在从中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奋斗过程之中的中国而言,很可能是弊大于利的。

分配方式决定了生产效率。如果国家税收要拿走一个人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去支付全体国民的福利开支,很可能会严重打击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很容易理解,我拼死拼活努力半天,收入却要拿出一大半给别人,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那么拼命,少挣点也少交点,较终生活也差不了多少。

当一个国家大多数人都因此“丧失斗志”,必然拖累经济的发展,很可能跨越不了“中等收入陷阱”,沦为“失败国家”。除此之外,国家为了打击偷税漏税,还要拿出更多额外的资源来进行监管,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损耗。

而且这种制度的长期效果是消减人们生育子女的意愿。反正老了以后有国家来养着我,那我趁着年轻使劲潇洒,老了吃福利,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把人生较宝贵的时间花在生养孩子上呢?

总之现阶段的中国并不适合效仿欧洲的高福利制度,我们需要摸索适合中国现状的制度。“未富先老”的中国,放眼全球,美国、欧洲、日本的模式都不适合我们,我们只能自己开创一条新道路才行。

那不靠政府靠自己,曾被寄予厚望的“以房养老”可行吗?既然生育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房价高,那反过来让高房价来解决养老问题不就行了吗?我卖套房的钱还不够请保姆的吗?还真可能不够。要实现以房养老,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房价需要不断地上升,至少要持平不能出现大幅下跌。

不过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下,以房养老的模式有很大问题。现在大家都抢着买房,房价飞涨。而等你老了,想把房卖了或者抵押给银行,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时候大家都老了,都想卖房。而年轻人不足,对房子的需求下降,房价也就下跌。

你会发现,自己在房价高企时买入,在不得不卖房养老时又赶上房价下跌,里外里吃了个大亏。那个时候卖房所得还够不够支付你的养老开支?如果你到那时真的生活不能自理,考虑到专职看护人力成本的上升,卖房的钱够不够还真难说。

那未来是不是前景一片黯淡了?也不尽然。

目前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模式是互助养老。老年人退休之后加入一个类似“志愿者互助会”的组织,年轻一点的比如60岁的老人,照顾岁数更大的80岁的老人,通过赚取积分来进行“储蓄”。这相当于把自己的“人力资源”储藏下来,存进“劳动力银行”,等自己老了再提取出来。

鼓励生育虽好,但实现有困难。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税收,孩子多的家庭可以减免税收,孩子数量超过一定标准之后还可以享受“负所得税”,等于国家补贴你生育。类似宗教上的鼓励生育的宣传政策也可以参考。但鼓励生育的实际效果可能很有限。另外开放移民限制可行,但存在政治上的阻碍。

较现实的还是用技术手段解决,比如自动护理机器人。如果依托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实用了,护理的成本将大幅下降。上面说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机器人技术虽好,但不确定性在于我们不知道多久才能实现。有可能是10年后,也有可能是30年后。问题是我们等不起,现实的困难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不仅要投资未来能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技术,还要兼顾眼下的问题。

所以这较后还是一个权衡的问题。一方面要对经济发展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进行取舍,另一方面要平衡长期技术研发和短期社会福利的开支。这有点像走钢丝,国家要不停调整左右两端的重量,优先保证能继续前进,才能等到技术突破的那一天,才能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生育率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过低的生育率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就是较现实的一个。老龄化趋势下,失能、半失能老人越来越多,居家养老或靠政府都有各种问题。10到20年之后,排名前列代独生子女的父辈年龄约70-80岁,养老的社会矛盾爆发将进入高发期。我们的解决之道,除了创新养老方式,更重要的是加大对自动机器人的研究投入,让技术解决现在的困境,争取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