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为什么选择鸿坤?

楼市相对论 2018-01-03 10:57:0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袁春请辞龙湖,入职鸿坤集团担任总裁的消息,已经发酵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内,听到太多声音。

袁春请辞龙湖,入职鸿坤集团担任总裁的消息,已经发酵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内,听到太多声音。

有不解的,从千亿龙湖到百亿鸿坤,真的值得吗?

有支持的,职业经理人较终是要寻找一个能实现自主想法的平台。

有出更多主意的,袁兄,去XX更好啊……

到任鸿坤21天过去了,袁春每天早上九点到晚上十二点,都忙得脚不沾地,2/3的时间用在考察鸿坤各地的项目上。经历了初步了解磨合,他终于可以坐在新公司的员工休息间内,首次面对媒体发声,谈谈新工作。

关于离开,关于履新,关于未来,袁春究竟是怎么想的,只有正主本人才知道。

关于离开

“我在过往的工作中很少有不舒服,如果是因为不舒服,就算换一个地方,心态也不会改变,人还是要正能量的。”

在中海待了14年,在龙湖待了8年,再到加入鸿坤,袁春“长情”的履历印证着他对自己的判断。离开,不是因为有什么不好,而是为了更好的机会,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独立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这样的目的,只有鸿坤董事长赵彬对他的信任和放权,只有鸿坤的“总裁+合伙人”职位,才能满足。

自言是“孔雀+老虎”个性结合体的袁春,加入鸿坤较大的吸引力,就是赵彬。

“我们是朋友,平时一起喝酒聊天,就觉得很投缘,有相同的价值观,大家可以坐在一块,能够就一些事情达成共识,目标一致。”

这样的话,的确不像一个职业经理人说出来的,更具有江湖豪气,仿佛都能想象酒到酣时,盟约共谋大事的场景。

加入鸿坤前,袁春从没有看过这家企业的报表,也没有针对鸿坤做详细的调查,跟从以前一样,因为投缘,就一头扎进来,想要带领一家企业快速成长,这事不复杂。

关于履新

鸿坤在地产、产业、投资和文旅四大业务版块上,到2023年,有四个千亿的小目标,其中地产和产业版块的千亿计划,是袁春空降鸿坤之后,首要面对的KPI。

目前鸿坤的业务规模在100多亿,显然这家企业在过去一轮房企规模爆炸中,采取了谨慎稳健的策略,但袁春和其他龙湖系人员的到来,意味着鸿坤是要迅速改变这一切的。对此,袁春的态度,却非常平静。

“鸿坤说做千亿的目标,其实是表示了这个企业或者董事长对下一步发展的决心,大家要从这个角度理解,数字并不重要。也许两三年都做不到,也许两三年能做到五千亿,谁知道?大企业都会做三至五年的战略,但是每年都会修正,很多千亿企业在2014年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做到千亿以上规模。”

但是,这并不代表袁春视“千亿”为无物,相反,他恨不得明年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可饭得一口一口吃,落实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慢慢干。

首先,袁春将跟新团队一起分解这个千亿目标,推演实现的过程;然后对全国的市场进行专业的研究;接着组建新的团队,进入到全新的投资城市之中,一步步实现鸿坤的全国化和千亿目标。

来到鸿坤,袁春自认工作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与新同事的相处,也是该喝酒就喝酒,该醉的时候就醉。与这家企业的诸多理念契合,使得这次履新变得平稳,但是管理的关注点和管理半径,的确是大不一样的。

袁春需要尽快融入新团队,与董事长、与团队合拍,将自己的经验与鸿坤本身的机制联系在一起,实现一个高效快速的衔接,这是每一个职业经理人都需要迈过的坎儿。

关于未来

鸿坤的四大版块,原来都走在各自的轨道之上,齐头并进。当房地产行业面临着转型和多元化的时候,袁春与赵彬达成共识:必须要促进鸿坤各版块整合,协同发展,产生更大的效应。

上半年,鸿坤制定了都市圈和生态圈的双圈战略,所谓的生态圈就是基于现在鸿坤已有的住宅、文旅、资本三个版块实现互相的协同和支援,未来可以赋予住宅产品更多的内容。

袁春的当务之急是协调鸿坤各个业务版块协同发展,整合平台与资源。“不止是造个房子,收租这么简单。而是要考虑产业区里面怎么利用好产业的资源,然后吸引什么样的企业进来,怎么样做好服务。”

对于袁春来说,这项工作是在龙湖和中海所未经历过的,很新鲜。

当这些相对独立的版块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之后,下一步核心要解决的,则是投资的问题。

全国化,去哪里?

鸿坤在环京地区有着庞大的体量和深耕传统,但随着越来越多大型房企将这里作为大北京的重点战场,鸿坤到了必须走出去的时候。

“我们会关注华南市场、华东市场,甚至我们还没有进入的西南市场,未来肯定会进,这是必然的,但是以什么样的节奏和方式进,我也在思考。”

诚然,有了西红门模式的成功案例,袁春也不认为这是鸿坤可以直接复制的模板。时间、空间、土地、政策、行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深刻变化之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袁春觉得西红门区域的开发思路,尤其是后期产业协同的发展,可以借鉴到鸿坤全国化的过程中去。

随着拿地难度越来越高,哪怕是有着成功经验,鸿坤的全国化也注定不会容易。

“我们知道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周边都能做,但是没有这样的项目。如果有一个三四线的项目过来,能不能做,还是要看具体的情况。”

在袁春看来,一个项目优秀,是本事,但不是大本事。如果一百个项目都做得优秀,那才是大本事,是整个组织能力的体现。

如何在鸿坤全国化的过程中,依然保证快速扩张下的产品品质,不因此而伤害这块招牌,可是检验袁春和他的新团队,究竟是拥有大本事还是小本事的关键。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