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融创都不拿地了?楼市正酝酿变局!

楼市相对论 2018-09-04 00:05:3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楼市跌落和政策宽松,哪一个先来?

恒大集团和融创中国在土地市场一直以凶猛著称,拿地果断,布局广泛。2017年底,恒大的总土地储备已经达到惊人的31185万平方米,傲居房企首位;融创土储也达到了21800万平方米。

什么概念呢?以今年1-8月份的销售速度计算,恒大的土地储备足够他不吃不喝再卖5年多,融创的土储可以供其销售8年!

然而,进入2018年,这两家业内公认的凶狠野兽,竟然停止拿地了?

根据统计,2018年1月-8月,恒大只投入了312亿元拿地,而同为龙头房企的碧桂园和万科,拿地金额均过千亿。

融创更是在土地市场销声匿迹,前8月只花了169亿元,“勤俭持家”意图十分明显。

这背后体现的是龙头房企对于当下房地产市场的判断。

恒大 从战略层面进行了彻底的转型,在去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一向嗅觉灵敏的许家印马上调头行驶,发展模式从原来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低成本”的“三高一低”,变成“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的“三低一高”。

经过一年的调整已经实现了从“规模型”向“规模+效益”的并重发展。

融创 则在2017年初的业绩发布会上,将土地战略调整为“大幅减少在土地公开市场拿地,通过并购方式谨慎获取项目。”

而在17年9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孙宏斌则直接宣布暂停拿地:“去年拿到的地,基本都不赚钱,所以融创从去年十一之后就已经停止拿地。”

两家房企抽身离开土地市场,原因有两点:

一是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房企高歌猛进,抱着对未来房价的乐观态度拿了许多高价地,结果要么亏本出货,要么受限于调控迟迟不推向市场。

二是房企的融资环境不断恶化,同时市场冷却导致回款周期变长,规模化道路难以为继,现金为王,资金链不能断,只有不死才能度过冬天。

不仅排名前列梯队的两家房企感受到了寒冬的气息,整体市场也弥漫着悲观的氛围。

今年上半年房企土地投资力度整体弱于去年,TOP30的房企拿地销售比均较2017年有大幅下滑,TOP100新增土地建筑面积不足去年全年的45%,直接腰斩。

今年1-7月,全国土地流拍合计796宗。其中一线城市即使是成交的土地,也基本底价或逼近底价,成交价格普遍低于两年前。

然而神奇的是,在市场调控趋严,房价横盘的当下,土地出让价格反而逆势上扬。

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部统计,2018年第二季度主要城市土地价格增速为7.23%,珠三角地价增速甚至达到10.73%,在去年高地价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业内的共识是,地价基本上决定了未来的房价。而在房价调控,地价上涨的情况下,要么就是出现大量流拍、底价成交的现象,要么就是房企变着法子成本转嫁给购房者。

如今各地出现的精装修便是如此,800元/㎡的精装修标准基本对外称1500元/㎡,1500元/㎡的标准可以对外称3000元/㎡。

成都接连爆发的房管局大厦精装修维权事件,就是由于精装质量太差,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造成的。

而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类情况只会越来越多。难怪绿城建设管理集团总经理李军劝大家这两年不要买房,“因为质量不行”。

房企普遍开始变得谨慎和小心,中小房企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但并不是说购房者就能坐享其利,在房地产这艘大船上,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

房地产市场正在酝酿着大变局,或许不用等很久就会到来。

但需要问的是,楼市跌落和政策宽松,哪一个先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