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 | 谱写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交响诗篇

北京规划国土 2019-01-08 13:04:3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城市副中心控规强调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如何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本期内容为大家详解城市副中心控规第三章: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

导 读

城市副中心控规强调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如何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本期内容为大家详解城市副中心控规第三章: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

1

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01

建设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亲水城市

坚持节水优先,实行较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建立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打造水安全格局;统筹滨水空间建设,营造生态优美、活力多元的水景观。

活力营水。继承传统的水城格局,以大运河为主脉,恢复部分河流历史故道,疏浚治理主要河道,构建树状的河网结构。划定河湖保护线和滨水一体化管控区,实现常水位线到建筑退线一体化建设管理。

通惠河故道效果图(由西向东看)

魅力亲水。对滨水空间的功能进行优化,将滨水空间划分为生活游憩、商务休闲、旅游观赏、自然郊野、历史文化五种类型,并实施分类控制和引导。营造自然宜人的滨水环境,构建高低错落、灵动舒朗的滨水界面,提升滨水空间可达性,促进滨水空间回归居民生活。

五类滨水空间及游憩节点规划示意图

02

建设安全可靠、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

精明理水。借鉴古人“堰”的分水理念,基于自然地势,顺应水系脉络,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构建“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安全。加快建设上游规划水库及蓄滞洪区,完善区域河网及多功能生态湿地等设施。

海绵蓄水。建设自然和谐的海绵城市,尊重自然生态本底,构建河湖水系生态缓冲带,发挥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综合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对雨水资源“渗、蓄、滞、净、用、排”的综合管理和利用。

2

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

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绿色空间系统,提升绿色空间的便捷性、共享性和舒适性,让居民享受自然,抬眼见绿荫、侧耳闻鸟鸣。

01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严守城市副中心生态安全底线。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的方式,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系统修复。到2035年通州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28%提高到40%,塑造水韵林海、绿野田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地区。

防止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地区贴边连片发展。在通州区形成“两带、两楔”的绿色空间结构,建设城市副中心外围的环状绿色生态绿带。发挥生态绿带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机衔接。

02

构建城市副中心绿地系统

在城市副中心内形成“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构建城市级、社区级两级绿色空间体系。到2035年副中心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水岸及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

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图

依托河道绿廊、交通绿廊构建干线绿道,串连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构建次级绿道串连社区公园与小微绿地。到2035年绿道长度约280公里,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

03

提高绿色空间的活力和品质

丰富休闲服务功能。推动绿色空间与体育、文化等城市功能的混合利用,提升绿色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利用绿色空间举办节日庆典、运动赛事、文化表演等公共活动,营造充满活力、引人入胜的绿色空间。

提高生态服务质量。修复本地生物谱系,提高本地动植物种类和多样性,选择以长寿、抗逆、食源、美观为主的乡土树种,营造以乔木为主、树种多元、层次多样、色彩多变的复合稳定的植物群落,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品质。

3

建设文化传承的人文城市

01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以大运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陆两线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构建一河三城、一道多点的整体保护格局。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严格控制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的建筑高度与建设强度。健全历史文化保护线的划定机制,逐步扩大管控范围,到2035年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以上。

文化传承系统规划图

02

加强一河三城整体保护

严格落实大运河遗产保护要求,积极拓展和丰富大运河遗产保护内容,积极推动历史水系恢复,延续运河历史水网格局。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三座古城保护。整体提升通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结合城市双修,积极推动通州古城整体保护。加强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与保护展示,提供高品质文化交流场所,丰富公众的文化体验。加强张家湾古镇的整体保护和周边区域一体化设计,全面再现重要运河城镇的历史风貌。

03

实现一道多点全面保护

深入挖掘古道文化,构建串联古今的区域文化廊道。传承燕山南麓大道文化内涵,延展长安街空间格局。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充分展现秦驰道、清御道的历史文化内涵。

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区划划定工作,加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逐步完善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保护运河沿岸村落特色。创新保护利用方式,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有机结合。

04

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完善长安街东延长线,塑造沉稳大气的形象气质。传承通州古韵、融合运河水韵、描绘时代风韵,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实现长安街东延长线的精彩收尾。

发挥文化功能区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休闲产业。围绕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台湖演艺小镇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产业。

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设施集群。规划建设博物馆、剧院、图书馆等一批高水准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发挥大运河金名片价值,培育大运河文化品牌形象,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4

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

加强城市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地域特色,实现城市格局协调有序、因形就势,体现京华风范;

环境景观蓝绿交织、水光映城,凸显运河风韵;

文化艺术传承历史、精致宜人,展现人文风采;

建筑风貌与古为新、多元包容,展示时代风尚。

01

城市整体风貌格局

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突出“一带一轴一环”统领城市空间格局的骨架作用,集中展示城市特色风貌。强化城市景观风貌分级管控,划定重点地区为一级、二级管控区,进行精细化设计和管控,其他地区作为三级管控区,进行全域覆盖的底线管控。

三级管控分区规划图

02

城市整体高度秩序

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通透舒朗的城市高度秩序。划定三类建筑高度分区,构建视景优美、视点可达、视廊通透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

划定基准高度管控区,确定36米的基准建筑高度,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建筑高度分区规划示意图

划定新老建筑高度协调区,协调新老建筑高度关系,合理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建立整体统一的高度秩序。

划定高层建筑管控区,科学引导高层建筑布局,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和分布,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控制在3%以内,原则上新建超高层建筑高度不超过200米。

03

城市建设强度管控

建立建设强度与建筑高度总体匹配、适度区分的对应关系,划定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4级强度分区。

结合轨道交通枢纽周边、组团中心以及有特殊要求地区,划定中高或高强度分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结合通风廊道、生态空间、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低强度分区,严格控制建筑规模。

其他地区划定为中强度分区。

04

建筑风貌、城市色彩与第五立面管控

塑造古今交融、简约包容的建筑风貌。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基因,汲取国际先进设计理念,追求建筑艺术,体现中国风格、地域风貌。严谨细致做好建筑设计,形成融于自然、简洁大方、端正大气、具有东方神韵和现代气息的“新而中”建筑风格,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盒子。

确立水彩清韵、朴雅相融的城市色彩主题。形成“蓝绿交织底,银河串古今,半城温暖半城清”的城市色彩意象。

城市色彩示意图

塑造整洁有序、错落有致的城市第五立面。营造与蓝绿空间和谐相融、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城市第五立面。

05

城市公共空间管控

构建功能明确、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体系,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用得上、用得好。

深挖空间资源,大幅增加公共空间总量。划定公共空间分区,提高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连续性,丰富文化体验,加强公共空间复合利用,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建设生活方便、尺度宜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

5

专家点评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发挥城市设计在传承与创新、宜居与生态等方面的作用。”

城市设计在其中起到几个作用:

排名前列个作用,探索性。城市设计开始的时候可以放开来,可以发挥所有设计师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个梦想去做的,比一般的城市规划放得更开。在城市设计之前的这个阶段,应该集思广益,打开思路,上看人类城市几千年问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引起的城市病问题,下看未来城市文明、都市文明、生态文明,这种文明应该是怎么来建构的。

从通州来说,可以看得到中间用了很大的笔墨来讲,中华文化如何复兴,如何能够保护,能够创新,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四十年期间,我们可以发现,通州的很多建设把较较原来的一些通州古城积淀破坏掉了,要恢复要发现它的价值,而且不仅仅是把历史恢复了,更要把历史复兴了,同时还作为未来创新的非常重要的原始动力,创新的动力。

从规划的角度上说,一直有两种极端:一种是什么也不能动(历史的东西),一种是为了明天的美好我们什么都可以动。这次在这个点上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融合,我们发现这些了不起的历史基因,在通州,从秦驰道开始,一直到清御道,可以发现当时伟大、创新的东西在哪里,而不是说当时历史上创新的结果我们就不动了,而是反回去看它当时创新点、了不起在哪里,这种思想方法激励我们当代人在这么一个古城上针对今天的问题再去创新,继承的是当时创新的里面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形论形一点不能动。

第二点,家园概念。在人民生活组织上,北京老城很大的问题是把居住、工作等功能拉的太开。所以副中心规划提出了家园概念,把职住在一个新的生态文明阶段,结合在一起。

第三点,小微绿地。创新的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把绿色大规模导入,从每个组团的城市公园、到每个家园的近邻绿地、再到老百姓家里边上。现代城市中邻居互不相识,而这种近邻绿地在学术上就叫做小微绿地,10户、20户人家的组团内,就会有这样一块十平方米的小绿地,效率远远高于大尺度绿地。在这个小微绿地当中,邻里间能够沟通活动,相互之间又可以回到胡同里面小朋友一块儿玩的氛围,不是都在家里玩游戏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着重打造、提升运河文化。”

城市副中心过去叫作通州,是一个京城门户。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实现南北方之间的联系。后来也有改道,但整个水系一直没有离开过通州地区,是联系北京这座千年古城和其他地方的一个重要关联,所以“通”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伴随着这样一种南北的交融、运输的枢纽、水陆的通渠,诞生了一些文化。这个地区过去有燃灯塔,有通州古城、潞河古城,还有张家湾古城,另外还有京师大学堂都在这里,文化传承的内容比较多,一些历史古迹、遗迹多半都和通州有关系。

燃灯佛舍利塔

京杭大运河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通州这一段的大运河遗产,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首先它是京城门户,而且是因为有了运河的千年流淌,文化、经济、水利、生态的脉络,萌发了通州这样一座城市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在这次规划设计中,我认为运河文化应该是一个着重被打造、被提升的部分。

胡洁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依托通州生态本底,建设宜人的亲水城市。”

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系统规划,首先要基于地理位置,对于整个北京来说,副中心是东南方向的一个低平地区,又是几条大河的交汇地区。“水”的特点和“平”的特点构成副中心的本体,所有园林、生态的设计都要从本体上长出来,要因地制宜,还要充分挖掘特色。

副中心中间有大运河穿过,周边还有环城水系,构成一个河北地区、或者说整个京津冀这个大环境地区河道和水网密度较高的一个城市。所以形成了一个特色水城。围绕这个特色水城,又在滨水地区留出很宽的绿地,这样就把亲水和看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水绿交融、以水为特色的景观系统。

燃灯塔地区效果图

我们沿通州水系做过多次调研,把滨水生态和人的亲水活动进行了平衡。有些地方人比较少,比如说鸟类和湿地群落的特色保护区;有些地方,如城市中心,人流特别集中,就会建很多亲水平台、咖啡厅和体育广场,集中布置交流的场所,激发空间活力,同时也为生物留出保护地段,既让生态系统运转有自己的空间,也能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和活动。

恽爽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发挥城市设计在传承与创新、宜居与生态等方面的作用。”

副中心的空间形态可以提炼为“大疏大密”,在规划的时候,希望实现“疏密有致”的目标。

“疏”更多的是指城市开敞空间,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在副中心的规划过程中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花了大量的精力的。

首先,在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外围构建了明确的城市生态绿廊,包括和西侧临近朝阳区的生态绿廊,以及东侧结合潮白河3公里宽的生态绿廊,加上南北两侧的绿廊,共同构成副中心外围的绿色环带,我们目前在这里规划了13个郊野公园。

其次,在副中心内部,通过一带一轴形成骨架,“一带”是指结合北运河及其两侧岸线,形成一条蓝色的生态文明带;“一轴”是指,结合六环路入地,在地面规划城市公园,打造缝合副中心东西两部分的绿色的创新发展轴,一带一轴共同支撑起副中心的生态框架,另外还有大面积集中绿化如同城市森林的城市绿心组图,以及规划的17个城市级公园,这些都是大的结构性的城市开敞空间。

同时我们也希望,在上述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河道绿廊、交通绿廊的连接,构成一个成网络的城市的开敞空间体系。

同时也要重视充分挖掘,把小规模的社区绿地、小微绿地都做起来,实现空间布局更加均衡。实现社区绿地500米的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城市公园1000米的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尤其在老城地区,“疏”的实现是需要比较大的代价和决心才有可能的:像通州火车站的改造,改造后很大一部分空间留给了城市公园;同时我们的设计师深入到基地现场,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把尽可能有的空间潜能都挖掘出来,才能为市民落实更多的社区公园、小微绿地。

住宅围合式布局效果图

“密”,也是需要不同价值观叠合规划的逻辑。一方面肯定要有底线,就是说较核心的一些管控要求是特别不能突破的,比方说像历史文保的要求,像航空的空域管控要求,包括风廊等方面,这都是基本的底线,是刚性控制。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整体形成一个比较有秩序感的城市空间肌理,希望是一个绿树掩映下建筑群形成的整体基底,同时根据城市功能的需求,确定高层管控区与高度协调区,把整个风貌统一起来。副中心是在一个建成区的基础上再发展再优化的地区,对于城市管理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