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金额大幅下降,拿地意愿明显不强,房企都在想什么?

镇江谭浩俊 2020-04-06 08:33:2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交易金额大幅下降,拿地意愿明显不强,房企都在想什么? 4月2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20年1-3月全国拿地排行榜》,土地市场受疫情影响,今年前3月,Top 50房企拿地总额3589亿元,同比下降24.3%;Top100房企拿地总额4555亿元,同比下降20.6%。 也就是说,无论是大型开发企业还

交易金额大幅下降,拿地意愿明显不强,房企都在想什么?

4月2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20年1-3月全国拿地排行榜》,土地市场受疫情影响,今年前3月,Top 50房企拿地总额3589亿元,同比下降24.3%;Top100房企拿地总额4555亿元,同比下降20.6%。

也就是说,无论是大型开发企业还是中大型开发企业,在拿地方面,意愿都不是很强,动力也不是很足。且这种不强与不足,3月份表现得更为明显。数据显示,3月份,TOP50房企拿地总额1218亿元,同比下降38.5%,环比下降28.8%;Top100房企拿地总额1473亿元,同比下降38.8%,环比下降40.6%。也就是说,与前三个月相比,3月份拿地的情况更不乐观。

或许,与其他年份相比,今年3月份有些特殊,新冠疫情的发生,无论对房地产销售市场还是在土地市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房产销售大幅下降,资金回笼很不理想,很多企业资金链紧绷。自然,对开发企业拿地也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拿地意愿减弱,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这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只是疫情单方面的原因,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开发企业的拿出意愿应当增强,应当对市场充满信心。恰恰是,开发企业拿地意愿减弱,是开发企业对市场信心不足、预期不强。即便不发生疫情,开发企业拿地的意愿也不会很强,也很难再像前些年那样保持强劲势头,更不可能再“地王”频现。能够保持平稳不下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日前,手握上千亿货币资金的万科,在年度会议上,董事长郁亮再度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且明确认为,这是真正感受“活下去”的时候。而恒大等则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打折售房,且折扣少有的大。这也不难看出,房地产市场的“寒冬”,可能真的已经来临。且这种“寒冬”,伴随着疫情的发生,变得更冷更寒。传递到土地市场,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拿地意愿减弱的现象。

不难看出,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与“活下去”结伴而行的。只要“活下去”一直伴随着市场、伴随着开发企业,那么,开发企业无论是拿地还是建房,就都会十分小心,就会以“现金为王”的姿态,对待拿地等方面的问题,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小心谨慎,而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拍脑袋。

关键是,过去的拍脑袋,是有底气的,是能够从市场回报中得到有效回应的。因此,不管的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也不管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只要拍了脑袋,就有回报,且往往是高回报。现在不同了,拍脑袋的风险越来越大,拍脑袋的结果,有可能是丢脑袋。因为,市场已经完全没有足够的回报空间。更多情况下,市场能够给予开发企业的,是比泥鳅还要滑的“机遇”,就那么一瞬间,而且是地方某种行为造成的。抓住了,也就抓住了。没有抓住,也不可能有任何弥补的空间,而必须等到下一个类似“机遇”。也就是说,市场已经完全没有过去那种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好机遇、好机会,而只能凭借能力、凭借实力、凭借竞争力,获得市场的剩余价值。

所以,出现开发企业拿地意愿减弱的现象,很好理解,也很容易理解。倒是国有开发企业拿地的热情不减,在拿地金额前十强中,有5家具有国资背景,如华润置地、保利发展、绿地控股、招商蛇口、中海地产,且5家房企在今年前三月拿地金额均超过90亿元。其中,华润置地拿地金额达到215亿元;保利发展和绿地控股也都超过100亿元,分别达到144亿元和136亿元,有点让人不太好理解。难道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也要扮演稳市场的角色、发挥稳预期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眼下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比较艰难的时期。如何才能走出低迷,钥匙在开发企业手中。因为,从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刚性需求还是改善性需求,都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足的。关键就看,开发企业是继续死杠房价还是给自己留下“活下去”的希望。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对开发企业的降价行为,不要再干预。像对开发企业降价售进行约谈这样的行为,应该不要再发生。企业有自己的自主权,降价与否,应由企业自己做主,政府无权干预。过去这些年,房价这么涨,地方政府都没有干预过。房价刚刚要跌,就开始干预了。怎么说,都不是正常现象。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