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市第27名中山:“创森”无终点,打造“绿色竞争力”

标准排名官号 2020-06-02 21:58:0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作者:廖海彬 5月14日,中山召开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城市管理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来看,中山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城市管理方式总体上较为粗放,主要依赖于突击式、运动式整治。 中山市市长强调,一要抓好城市卫生综合整治,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二

作者:廖海彬

5月14日,中山召开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城市管理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来看,中山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城市管理方式总体上较为粗放,主要依赖于突击式、运动式整治。

中山市市长强调,一要抓好城市卫生综合整治,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二要抓好城市交通管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抓好城市美化绿化,加快推进城市公园和“万里碧道”建设;四要抓好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五要抓好责任落实,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

在城市综合能力方面,据中国投资协会、瞭望周刊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标准排名调研编制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中山以80.8的绿色指数在169个城市中位居榜单第27位。

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是中国5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还是中国不多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

中山是一座社会和谐、经济兴旺、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市、中国较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

2018年中山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经修订后,中山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053.73亿元。

其中排名前列产业增加值为63.04亿元,比重为2.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39.37亿元,比重为50.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51.32亿元,比重为47.5%。

此外,外贸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进出口总额超2300亿元,一般贸易占比达5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5.2亿元,增长0.8%;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559.2亿元;九大市级产业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在建项目95个,总投资额544.2亿元;引进招商项目548个,总投资额1516.5亿元。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8年中山该指标为46865元,高于全省110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位列第16名,在绿色城市第14名温州(46920元)与绿色城市第28名常州(45933元)之间。

2019年,中山扎实落实“1+1+9”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在实现重振中山“广东四小虎”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奋力实现省委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的伟大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经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19年中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1.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5.85亿元,增长8.7%;营业利润237.96亿元,增长12.4%。民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1.79亿元,增长10.7%。

同时,中山居民收入、消费持续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五万元。各个方面可表现为经营净收入稳中有升、财产净收入稳步增长、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2019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78元,高于全省11464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02元,高于全省4384元,名义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2元,高于全省16304元,名义增长8.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9,连续多年保持全省较小。

今年一季度,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下滑态势,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对于下一步,中山要加大力度落实复工复产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尽快扭转主要经济指标下跌局面。

“创森”没有终点

2016年8月,中山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并颁布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绿染宜居水乡,林荫和美中山”的建设理念,从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文化体系、支撑体系四方面着手,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后于2018年10月15日,中山正式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数据显示,在“创森”期间,中山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73.8亿元,新造林面积3.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从35.2%提高到35.48%,城区绿化覆盖率从40.12%提高到43.1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7.05平方米提升到18.62平方米。

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加快融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重点打造“三个国字号”金字招牌,即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香山自然保护区。

还先后启动了林相改造、“四旁”绿化、城市林业、森林提质增效等系列大规模造林工程,并把面积198.3平方公里的五桂山山脉纳入生态保护区范围,通过划定红线和专项立法,强化底线思维,实施刚性保护。

公园绿地面积方面,据标准排名发布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2017年中山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5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1平方米,与绿色城市第18名舟山并列排在榜单第17名。

不过,在榜单中同为广东省的城市,中山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相对较低。数据显示,中山的该项指标高于绿色城市第1名深圳(16平方米),却低于绿色城市第10名珠海(19.8平方米)、第11名广州(22.7平方米)、第19名佛山(16.6平方米)、第30名东莞(24.2平方米)、第39名惠州(17.9平方米)。可见,中山还需在人均公园面积方面发力。

创森没有终点,中山继续巩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努力建设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绿色生态水网发达、城乡森林组团互通互融、生态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公众自然教育常态化、支撑保障体系稳定的高品质森林城市,进而助力中山实现绿色发展。

至此,中山已有14个镇区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数量全省第二,建制镇获称号覆盖率超70%,提前两年实现珠三角地级市50%建制镇创建成功的指标任务。

2019年,五桂山、神湾等有林镇区注重森林乡村建设,完成林相改造338公顷、乡村绿化美化18条;三角、黄圃、东升等平原镇区,积极开展城镇绿地建设,完成湿地公园、城市公园、街头公园等23个;黄圃依托丰富的河流湿地资源,在鸡鸦水道、桂洲水道等省管河道建设滨水绿色廊道24.8千米,面积29.5公顷。

“三警合一”建成大气监测“天罗地网”

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城市,擦亮伟人故里绿色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方面,重点开展整治水环境、大气环境及环境监管执法工作,以环保“铁军”精神守护碧水蓝天。

坚持绿色发展为中山带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2018年中山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15个流域水环境治理,整治内河涌98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扩展至全市域,建成100个大气网格微观站,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5.5%,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全省排名前列;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此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断强化,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73.5%;建成三角金鲤湾和鲤鱼山、沙溪滨河(东段)、民众长堤等4个湿地公园;推广新能源汽车2000多辆,建成充电桩395个。

2018年中山市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的相关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尘达到省推荐标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4,排在榜单中间水平。

据市环境监测站统计,2018年中山市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2天,较2017年上升7.4个百分点,环境空气6项主要监测指标浓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山市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以臭氧为主,占56.3%。

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应对污染天气,除了在“技防”上发力,中山市还进一步完善“三警合一”监控体系,实行“技防”+“人防”相结合。

中山市通过强化“片警”布点,全市形成网格化布点;强化“巡警”监测,利用走航监测手段,通过在执法车、出租车或公交车顶上加装便携式传感器走航监测系统,实现沿途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派出“特警”,灵活调用激光雷达、VOCs质谱仪、无人机追踪,锁定重点污染区域及污染源,实现中山市空气环境监测范围全覆盖,建成大气环境管理的“天罗地网”。

在2019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成绩单中,中山市空气质量排名全国前十、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国第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2天,主要污染指标浓度有所降低。

日前,中山发布《中山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规划(征求意见稿)》。2020年,力争NO2年均浓度不超过33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3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不超过48微克/立方米,臭氧污染快速恶化趋势得到遏制,O3日较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不超过160微克/立方米,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90%以上。

节能降耗有待加强

作为全国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以及广东省六个碳普惠制试点城市之一,中山市积极鼓励企业践行绿色生产,并通过能源合作管理、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帮助其改造设备工艺引进清洁新能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

近些年,中山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消费效率效益;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提高社会用能管理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合理有序安排用能指标,切实保障民生用能等各项工作,推动能源发展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9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中山市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6.5吨标准煤,与绿色城市第23名大连并列排在榜单中间偏下水平,中山仍需加强节能降耗。

据《2019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山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07.6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3%。全社会用电量310.05亿千瓦时,增长5.8%。其中工业用电193.81亿千瓦时,增长3.3%。

据悉,按照省下达的“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十三五”期末,中山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4%。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较2015年增加136万吨标准煤,控制在1223万吨标准煤以内。

绿色宜居,向来是中山大力践行的发展理念。不过,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中山的城市治理未能及时跟上发展的步伐,生态优势渐渐弱化,水污染防治已成为中山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短板。未来,还有很多难关要过,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还有很多顽瘴痼疾要治。

当前,中山吹响了重振虎威的号角,提出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推动高质量崛起。毫无疑问,中山要重振的虎威,一定是带着“绿色”烙印的虎威,一定是以绿色发展为前提的高质量崛起。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