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人均能源消费量较大,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普遍不足

标准排名官号 2021-02-26 20:58:1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六) (六)广东上榜城市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高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显示,上榜城市中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较少的3个城市是资阳(8.0吨)、宜春(8.6吨)和广安(9.1吨),均小于10吨。 此外,研究发现,在67个上榜城市中,人均生活污水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六)

(六)广东上榜城市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高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显示,上榜城市中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较少的3个城市是资阳(8.0吨)、宜春(8.6吨)和广安(9.1吨),均小于10吨。

此外,研究发现,在67个上榜城市中,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小于50吨的城市数量为32个,不足一半。

数据显示,12个上榜城市的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80吨。其中,厦门、沈阳、长沙和北京超过80吨,拉萨、上海和武汉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90吨。

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100吨的城市有南京(112.8吨)、广州(123.2吨)、东莞(131.9吨)、深圳(133.2吨)和珠海(139.1吨)。这五大城市均位于南方,属于广东省的城市就有4个,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高,也与南方气候炎热,洗澡、洗衣等更加频繁有关。

近年来,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稳步提升。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19年全国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超过每日2.1亿立方米,污水管网长度达57万公里。

但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仍存较多短板弱项,与实现美丽中国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污水收集管网短板较为突出、毛细血管缺失、设备老旧破损、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不平衡、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滞后等现象广泛存在。

据此,政府对环境保护及污水处理行业的持续政策重磅落地。疫情之下,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生态环境部紧急印发通知出台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2020年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要求到2023年,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城市市政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七)银川人均能源消费量较大

研究发现,《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监测到能耗数据的59个上榜城市中,有5个城市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了10吨标准煤,分别是银川(17.5吨标准煤)、乌鲁木齐(10.7吨标准煤)、常州(10.7吨标准煤)、深圳(10.6吨标准煤)和东莞(10.1吨标准煤)。

而黄山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5吨标准煤,不足能源消费量较大城市银川的1/10。作为西北较小的内陆省会城市,银川也不是较寒冷的城市,能耗却较高,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2019年,银川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1.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9.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6.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约为6.3%。其中,宁东工业园区耗能在银川全市占比高达83.3%。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显示,23个上榜城市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5吨标准煤,除银川、乌鲁木齐、常州、深圳、东莞外,杭州、金华超过7吨标准煤,宁波、绍兴、日照、青岛、佛山、苏州等10大城市均超过8吨标准煤。

相对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城市,其人均能源消费量也相对较高。例如,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22元,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0.6吨标准煤;青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452元,人均能源消费量为8.5吨标准煤;而宜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822元,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1吨标准煤。

近年来,不少城市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从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变为主力军。长沙也通过改善产业结构、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以及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普及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舟山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应用,进一步完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苏州推进绿色制造,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尽管能源消耗总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随着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中国各城市的能源结构必将进一步优化,能源绿色发展也将取得重大进展。

(八)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普遍不足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显示,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大于0.5吨的有4个城市,分别为拉萨(0.60吨)、东莞(0.55吨)、深圳(0.52吨)和海口(0.50吨)。

而金华、嘉兴、雅安、丽水、承德、咸宁、遂宁、盐城、资阳、广安和宜春11个城市的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不足0.1吨。

研究发现,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超过0.3吨的城市数量仅16个,占比为23.4%。整体来看,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仍在快速增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仍相对不足,大部分建制镇的生活垃圾难以实现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率有待提高。不少城市需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补短板”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广东省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72座,总处理能力达每日14.9万吨,设施数量和总处理能力多年居全国首位。

2021年1月1日,《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施行,突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设置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与处理、设施建设与保障等专章,细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4个关键环节的分类要求。

此外,当前江苏省八成垃圾焚烧处理,占比居全国排名前列,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成效明显。目前,全省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6座,日处理能力从2015年的6.24万吨增长到目前的8.89万吨,提升42%。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9%,其中城市生活垃圾从2017年开始实现100%无害化处理。

(九)日照较安静,中山噪声大

在67个上榜城市中,台州、嘉兴、雅安、西宁和宜春5个城市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数据缺失,其余62个城市中日照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较低,为51分贝,堪称较安静的城市;只有中山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超过60分贝,为60.3分贝。

环境噪声声效等级超过55分贝(含55)的城市为28个,占比为45.16%,其中包括深圳、厦门、贵阳、海口、福州、青岛、广州、上海、宁波、杭州、武汉、郑州和西安等大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在4个一线城市中,北京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3.7分贝,远低于深圳。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规政策建设,积极开展地方性标准的制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部门协调机制。2020年6月1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始施行,条例重点整治广场舞音响扰民行为,对公园景区文明游园作出了规范。

2020年5月1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规范》(DB4403/T63-2020)正式实施。该技术规范是国内排名前列关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技术规范,细化了《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对建筑施工噪声防控的管理要求,为建设、施工单位提供技术指导,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监管依据。

此外,上海市持续推进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并应用新技术开拓噪声管理思路。2020年12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开始施行,对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进行规范,其中新增禁止乘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条款。

(十)呼和浩特公厕较便捷

在《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中,呼和浩特拥有公厕数量达每万人8.1座,位列首位;而资阳和宜春拥有公厕数量较少,为每万人0.2座,排在榜单末尾。

上榜城市中,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大于2座的城市有14个,分别是呼和浩特、拉萨、昆明、厦门、西安、无锡、上海、深圳、北京、常州、西宁、长春、乌鲁木齐和东莞。

综合来看,城市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普遍较少。按照住建部的规定,在城市繁华地段,每300 ~500米必须有一座公厕。在其他位置,也要保证每750 ~1000米有一座。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建有公共厕所14.73万座,拥有公共厕所不足每万人3座。

总体上看,各城市公厕建设的数量明显增加,但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空间拓展也比较广,很多城市的公厕数量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进行老城改造、道路翻修时,拆掉公厕却没有及时重建,导致公厕数量不断减少。

未来在城市建设中,不光要增加公厕数量,还要合理布局,更要提升公厕人性化建设和品质,以及提升公厕环保化、节约化和智能化。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在绿色发展的时代大势下,发展绿色城市成为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到城市的绿色发展当中。全球环境问题要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协同解决,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美好家园。实现城市绿色发展,既要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也需要推动消费生活模式绿色转变。

必须在全球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大力节约各类资源,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绿色交通,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节约、健康、科学、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减少金融资本向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绿色金融对绿色产业和绿色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从而倒逼城市发展和经济产业的绿色转型。

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危机,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绿色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健康幸福!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