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环境噪声声效等级较低,一线城市财政税收管理能力较强

标准排名官号 2021-02-05 20:47:3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发布机构: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标准排名 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四) (七)噪声污染防治成为城市治理重点 《2020 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74

发布机构: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标准排名

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四)

(七)噪声污染防治成为城市治理重点

《2020 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74.4%;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3分贝,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 66.8分贝。

此外,2019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53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20.24 万件,占全部举报的 38.1%,排在第2位,仅次于大气污染。

2019年,全国共发布332份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规章和文件,有10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461 个县级城市开展并完成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工作。

 为此,各地方政府开展了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绿色护考”行动等工作,针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为改善声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日照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仅为51分贝,在标准排名监测的169个城市中是较安静的城市;舟山、淮南和临沂并列第2,均为51.5分贝;排名第3的是盐城,为51.8分贝。

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小于53的城市还有沧州(51.9分贝)、重庆(52分贝)、忻州(52分贝)、衢州(52.3分贝)、资阳(52.4分贝)、安庆(52.4分贝)、长治(52.7分贝)、咸宁(52.7分贝)、南充(52.9分贝)和张家口(52.9分贝)。169个城市之间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相差较小,其中有99个城市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1~60分贝。

从正态分布测算的模型来看,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在54.12~55.15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较多,为28个;在55.15~56.18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位列第2,为18个。

从区域分布看,江苏、重庆建设施工噪声问题较为严重,分别占全国同类型举报的26.0%和 22.2%;河南、河北、山东工业噪声问题相对突出;广东、福建、广西、江苏社会生活/娱乐噪声较突出。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发布332份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规章和文件,有10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461个县级城市开展并完成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工作。

目前,各地继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对噪声法中规定的四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正积极采取各项污染防治措施。

在上海、沈阳、重庆、佛山等城市,多家噪声超标企业被查处并被要求按期完成噪声治理;深圳、武汉、太原、长治、吕梁、南昌、上饶、长沙、张家界等城市均要求在建施工工地安装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加强监管。

(八)医疗卫生及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卫生和教育都事关民生大计,标准排名选取卫生和教育作为衡量绿色城市的指标,并通过人口 / 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指标来综合分析。

1. 城市人口 / 执业(助理)医师。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具有明显的刚性消费特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较大的“黑天鹅”事件,医疗健康行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居民对医疗物资、数字医疗的需求爆发式增长,各界对整体医疗资源匮乏产生担忧。因此,卫生医疗资源持续增长、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尤为重要。故标准排名将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作为衡量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

标准排名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人口/执业(助 理)医师排名位于前3的城市分别为拉萨(180人/医师)、太原(185人/医师)和雅安(187人/医师), 相当于每个医师要服务180多人。

进入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前10的城市还有北京(203人/医师)、杭州(212人/医师)、乌鲁木齐(215人/医师)、昆 明(219人/医师)、银川(222 人/医师)、郑州(232人/医师)和济南(233 人/医师)。 

根据正态分布模型测算,在297人/医师~355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较多,为40个;在 355人/医师 ~414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2,为 36个;在238人/医师~297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排名第3,为21个。上述3个区间的城市数量在监测的169个城市中占比为 57.4%。

而驻马店、眉山、亳州和达州则超过600人/医师,达州更是高达757人/医师,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不足。

可以预见,经此一疫,国家和民众将加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同时人们对健康的投入将日益增大,诊疗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同时,人口增长、 寿命延长以及收入水平改善都会推动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

2. 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

城市公厕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的窗口之一,同时也是公众生活便利性和质量的体现指标之一。因此,标准排名引入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作为衡量城市绿色指数的一个指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18年呼和浩特公厕数量达每万人8.11 座,位列首位;包头以每万人5.84 座的公厕数量排在第2;拉萨以 每万人4.97 座紧随其后。

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大于2座的城市还有昆明、厦门、西安、无锡、阳泉、鄂州、上海、深圳、北京、常州、西宁、长春、乌鲁木齐、 莱芜、东莞和连云港。

数据显示,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在0~0.89座的城市数量较多,达104个;0.89~1.70座的 城市数量排第2,为42个。上述两个区间的城市在169个城市中占比达86.39%。

整体来看,城市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普遍较低。随着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等创建,希望未来在城市建设中公厕的数量、质量、便利性和环保性都能得到提升。

3. 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个城市的人口受教育水平通常反映且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不少城市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期带动经济发展。因此,标准排名引用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这一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卫生和教育系数的关键指标。

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是北京,每10万人高达 31499 人,居首位;南京排第 2,每10万人占26119 人;武汉市以每10万人占25191 人排第 3。

其他进入每10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前10的城市还有乌鲁木齐(24702 人)、太原(23528 人)、西安(22005人)、上 海(21952 人)、兰州(21294 人)、呼和浩特(20859 人)和沈阳(20391 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乌鲁木齐、太原、 呼和浩特、兰州、沈阳等城市代管农村人口较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代管县市及农村人口包括在内作为整体统计),在技术层面超过上海、西安等传统教研中心城市, 以及具有经济发展优势的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正态分布模型显示,每10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在5457~8350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较多,为71个;在2563~5457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二,为37个。

可以看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大都是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教育呈现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区域不平衡。可以预见,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未来城市受教育人口数量会持续上涨。

(九)东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情况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城市的绿色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标准排名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系数的两个指标。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较终核实,2019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下称 GDP)为986515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核实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称人均GDP)约为70581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为10054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万美元,为美国人均GDP(6.51万美元)的15.44%。

2019 年,169个城市中约有70个城市的人均GDP超过全国人均GDP,在所有监测城市中的占比约为41.42%;有超过一半的城市人均 GDP不及全国人均GDP。

相比之下,东部城市的人均GDP要高于中西部城市。其中,深圳依托人口红利实现了20.35 万元的人均GDP,独领风骚;紧随其后的是无锡,约为18万元;苏州则以17.92万元夺得第3;珠海以17.55万元位列第 4。

在前四名中,江苏省有两个城市上榜,这与江苏整体工业较为发达不无关系。

人均GDP超过15万元的城市共有10个,比上年增加了4个。排名第5~10的是南京、北京、上海、广州、常州和杭州,这 6个城市的人均 GDP在15万~17万元之间。

人均GDP在10万~15万元(不含15万元)之间的城市共有24个,包括武汉、宁波、厦门、长沙、东营、佛山、镇江、扬州、南通、青岛、福州、舟山、合肥、绍兴、郑州、嘉兴、东莞、泰州、宜昌、鄂州、济南、成都、湖州和南昌。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2019年人均GDP在2.87万~4.48万元之间的城市数量较多,为41个;其次是4.48万~6.09万元之间,为40个;紧随其后的区间是6.09万~7.70万元,约有29个城市。

在监测的169个城市中,邢台以2.87万元的人均GDP排在较后一位。从4个一线城市排名来看,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均进入前 10。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人均GDP排名由2018年的第5下降到2019年的第8,而上海人均GDP 由2018年的第11上升到2019年的第7。

2. 人均可支配收入。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另一指标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比2018年增长 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

标准排名对169个中国城市数据的监测和调研显示,2019年约有71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773元,在所有监测城市中的占比约为42.01%。 

总体而言,4个一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其他城市。上海以69442元位居榜首,北京以67756元居第2,深圳凭借 62522元排名第三,而广州以 60153元排在第4位。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的城市共有19个。除上述4个一线城市之外,苏州以60109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第5位。此外,杭州、南京、宁波、厦门、无锡、佛山、嘉兴、绍兴、东莞、舟山、珠海、温州、 长沙和中山等14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5万元。

从集中度来看,约有93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3万元之间,有39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4万元之间,两者在169个城市中的占比为78.11%。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排名榜尾的周口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321元,是榜首上海的 26.38%。

由于东部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诸多领域 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因此该地区城市经济发展 一马当先,并保持先进地位。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之 间的城市发展差距将不断缩小。

(十)财税管理与市政建设投资差距较大

财政税收管理调节着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财政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不管用于城市的教育、公共卫生、学校,还是民生、科学、文化, 都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积极实施财政税收管理对于城市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标准排名引入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两大系数来衡量城 市的财政税收管理情况。

1.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标准排名对169个中国城市数据的监测和调研显示,一线城市的财政税收管理能力较强。

其中,上海以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5万元拔得头筹,深圳以2.81万元居第2位,北京以2.70万元列第3位。整体来看,三个一线城市的差距不大。

财政收入被视为一个行政区域的重要硬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城市建设、民生支出等方面的投入。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由于人口集聚效应,整体的财政收入总量更为可观。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入前10名的城市还有拉萨(2.09万元)、苏州(2.07万元)、杭州(1.90万元)、南京(1.86万元)、厦门(1.79万元)、宁波(1.72万元)和珠海(1.70万元)。

前10名的城市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均位于长三角地区,而深圳、厦门、珠海等位于东南沿海,仅有北京位于北方地区、拉萨位于西南地区。其中,拉萨是因常住人口较少,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跻身前五。

有分析人士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较活跃、较具创新精神、综合实力较强的都市圈,自然诞生了诸多财政收入较高的城市。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纷纷落地,将给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万元的城市数量约为24个,占所监测城市的比重为14.20%。除上述前10名的城市外,还包括无锡、天津、武汉、乌鲁木齐、舟山、青岛、常州、郑州、嘉兴、长沙、东营、广州、绍兴和湖州。

而运城市以1612元的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169个城市的较后一名,排名第1的上海是其18.31倍,这也反映出财政收入存在着地域不平衡性。

此外,正态分布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1611~4401元之间的城 市数量较多,高达79个,占所有监测城市的比重为46.75%;在4401~7190元之间的城市数量为45个,占所监测城市的比重为26.63%。

2. 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 

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的基础骨架,不但反映着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城市建设的文明程度,更是城市人文服务的重要体现。因此,标准排名引入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作为探究城市财政税收管理能力的另一关键指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市用于供水、供气、供热、轨道交通、桥梁建设、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额达20123亿元。

标准排名监测的169个城市的数据显示,2018年厦门以18127元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位居首位,并且是该指标过万元的不多城市。武汉以9864元排名第二,珠海以8020元紧随其后。

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大于4000元的城市有15个,除厦门、武汉、珠海之外,还有南京(7384元)、呼和浩特(7273元)、北京(5905元)、成都(5553元)、郑州(4861元)、太原(4707元)、贵阳(4627元)、杭州(4587元)、乌鲁木齐(4356 元)、广州(4237元)、福州(4206元)和西宁(4017元)。

这些城市中,北京是首都,武汉、南京、杭州、成都、郑州、太原、贵阳、广州、福州和西宁均是省会城市,而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是首府城市,珠海和厦门则属于经济特区。

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对一个省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交通、产业、经济的聚集,更重要的是人才虹吸效应。在各省普遍打造“强省会”、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大背景下,提高公共服务优势能够吸引到大量人口,但同时更严重的“城市病”也有可能随之而来。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改进可以缓解城市的拥堵,自然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在公共设 施上的投资额度也较多。(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