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住宅与聚落

普利兹克建筑学 2018-12-14 17:10:4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住宅是人类较早的一种建筑类型。旧石器时代的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冬窟夏庐均是远古人的住宅方式。这个时代约在10000~6000年以前。人类排名前列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住宅是人类较早的一种建筑类型。旧石器时代的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冬窟夏庐均是远古人的住宅方式。这个时代约在10000~6000年以前。 

     人类排名前列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为主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随之,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城市达官贵人的住宅和乡村中乡绅庶民的住宅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自成轨迹。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的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两者亦互有影响和交流。

     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排名前列,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一、住宅形制的演进:

     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既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汉代住宅形制,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规模较小的住宅有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 “口”字形院及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形院;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偶建角楼,略如城制。

     北魏和东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走廊。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宋代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呈多样化。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元代,住宅还是用工字型平面构成主屋的。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

二、住宅构筑类型: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 

抬梁式:

     抬粱式构架,又称“叠粱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较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柱子上放粱、粱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粱,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各个粱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粱的做法。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北京四合院正方抬梁式

穿斗式:

     穿斗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穿斗式构架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混合式:

     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这样既增加室内使用空间,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2)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特征是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分布很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使用,北方自汉以后较少使用,南方地区使用较多。主要分布地区: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壮族干阑式住宅

3)木构井干式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便使用。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东北木构井干式住宅

4)砖墙承重式

     自明代起,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在北方地区使用较多。主要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山西襄汾砖墙承重式住宅

5)碉楼

     碉楼适用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有收分的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即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的拍实土层,屋顶也是拍实土层。这种做法与当地高原气候干燥又多风有关。

     底层养牲畜,楼层住人及建佛堂等。屋顶做平台,供晒谷物及夏季乘凉。外墙底层不开窗或只开小窗洞。楼上局部开天窗,厕所常在楼上悬挑于外。主要分布地区: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地区。 

藏碉楼做法示意

6)土楼

     土楼是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为逃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至今保存较好的较古者为明代土楼。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广东、赣南。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住宅的典型。永定土楼分圆楼和方楼两种。圆楼以承启楼为代表,方楼以遗经楼为代表。

从形制上说,各地土楼有着共同之处:

1、土楼以祀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2、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首先,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在做法上把竹筋、松枝放入生土墙,起加筋作用,再在土内配以块石混合,进行夯筑十分牢固。

其次,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

第三,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于空气流通。

第四、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

第五,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一些特殊情况如禁忌等限制,可朝东或朝西,但不得朝北。靠近河流或水塘,但忌背水。背靠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7)窑洞

     窑洞是由穴居演变而来的,是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的,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其优点是节省耕地,施工简易,造价极低,不用梁柱木料,不用砖瓦。防火性能好,冬暖夏凉;缺点是通风欠佳。主要分布地区:豫中、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天然土起拱示意图

窑洞主要有三种形式:

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3)砖砌的锢窑

窑洞组织方式:

地坑院:

     地坑院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首先需解决的是由地面入窑院的交通问题,常见的有坡道、台阶、直通或坡道与台阶并列几种;其次院内需排水,有对外挖涵洞或院内挖渗井两种;再则,窑洞之上方应有足够的土层以满足结构、冬暖夏凉的功能要求,一般在3m左右。巩县西材乡、康店村、孝义镇多见此种窑洞。

地坑院平面

8)阿以旺

     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的一种。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室有冬、夏室之分,“阿以旺”是带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阿以旺”顶部以上木梁上排木檩,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cm,用于起居。在夏室的后部即冬室,做卧室用。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南部。 

9)毡包

     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新疆。 

三、建筑实例: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地基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之外,横向还增加平行和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以较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xùn)位(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内院是家庭和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院地位和规模较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较北部,布置厨、厕、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其中。 

北京四合院正方立面及厢房剖面

北京标准三进四合院平面

     四合院大门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前者等级高。其中屋宇式又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的区别。院内较有特点的则是垂花门。

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宇式宅门,等级高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等,用于王府,位于住宅院的中轴线上,而不是像普通四合院那样开在东南角,通常有三间一启门和五间三启门两个等级,门上有门钉。

恭王府门

门钉:

     门钉有几个作用,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八十一个钉。帝王庙是供奉历代帝王的,所以也用九路门钉。

     清代对大门门钉的使用在《大清会典》中亦有了详细明文规定,亲王府制:“门钉纵九横七”。《会典事例》中有“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之句。世子府、郡王府:“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贝勒府、镇国公、辅国公:“公门铁钉纵横皆七。”比郡王府四十五个门钉还多四个。但是在用材上起了变化,由金钉改为铁钉。所以比郡王府用金钉的等级要低。公以下府弟:“公门铁钉纵横皆七。侯以下递减至五。”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又称广梁大门,古代建筑宅门的一种,是四合院宅门的一种,属于屋宇式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广亮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一般占据倒座房东端第二间的位置。它的进深方向的尺度明显大于倒座房,显得非常突出。

     其重要特点是房山有中柱,在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内安朱漆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称"广梁大门"。门扉位于中柱的位置,将门庑均分为二,门前有抱鼓石。四个门簪上挂匾,前檐柱上檐檩枋板下装有雀替,后檐柱上装有倒挂楣子。高级的宅门建筑可以露梁、露檩、露柱。门外有半间房的空间,可供四个警卫分站两旁把守,以示宅门的等级高贵。雀替以及附著其上的三幅云既有装饰功用,又是代表主人官品的象征。 

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屋宇式宅门,在等级上低于广亮大门,高于蛮子门、如意门,为官宦人家采用。属于北京四合院宅门中的一种。        在规模上,金柱大门显然比广亮大门要小,门也窄,有的只有半开间。其他方面如大门的构造、屋顶、雕饰等,均与广亮大门同。金柱大门与广亮大门的区别主要在于,门扉是设在前檐金柱之间,而不是设在中柱之间,并由此得名。

蛮子门

     蛮子门是古代中国建筑的一种屋宇式宅门,形制等级低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高于如意门,是一般商人富户常用的一种宅门形式。属于北京四合院宅门中的一种。

     蛮子门是将槛框、余塞、门扉等安装在前檐檐柱间的一种宅门,门扉外面不留容身的空间。其木构架一般采取五檩硬山式,平面有四根柱,柱头置五架梁。宅门、山墙、墀头、戗檐处做砖雕装饰,门枕抱鼓石或圆或方并无定式,门框上有四颗门簪,没有雀替。 

如意门

     如意门是是古代建筑的一种屋宇式宅门,属于北京四合院宅门中的一种。等级上低于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高于墙垣式门。 

     如意门的基本做法是在前檐柱间砌墙,在墙上居中部位留一个尺寸适中的门洞。门洞内安装门框、门槛、门扇以及抱鼓石等构件。如意门洞的左右上角,有两组挑出的砖制构件,砍磨雕凿称如意形象(一称"象鼻枭")。门口上面的两个门簪迎面多刻"如意"二字。

垂花门

     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不多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垂花门一般都在外院北侧正中,与临街的倒座南房中间那间相对,一般垂花门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她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并较先展示在客人面前。进内宅后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 

     垂花门有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四檩廊罩式垂花门等几种。

抄手游廊

     中国传统建筑中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多见于四合院中,与垂花门相衔接,并将厢房和正房连在一起,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后罩房

     后罩房是指四合院中正房后面和正房平行的一排房屋,它是在四合院中较后一进的院子里。和正房朝向一致,坐北朝南,其间数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以尽量添满住宅基地的宽度。后罩房的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其房屋尺度及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后罩房位于四合院的较后,比较隐秘,一般是女儿和女佣等女眷居住之地。

照壁

     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为我国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

     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

     照壁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壁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壁身的中心区域称为照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

倒座

     处于四合院的前院中跟正房相对的房屋,通常坐南朝北。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

云南“一颗印”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较基本、较常见的型式之一。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为大理白族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型式。与三坊一照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围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同时在下房两侧又增加了两个漏角小天井,故名为四合五天井;四坊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南,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确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门楼,亦多朝东、南。

承启楼

     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该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而后依次建造第二、三环和第四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

     承启楼外环楼高四层,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排名前列、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禾仓;三、四层是卧室;各层都有一条内向挑出的环形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第二环楼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这就是土楼大王的威仪,庄重而又壮观。

遗经楼

     遗经楼坐落在永定县高陂乡上洋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它的建筑气势、空间布局与艺术格调均属福建方形土楼之较。

     遗经楼的总体布局是“楼包厝,厝包楼”的形式,即四五层高的方楼包围着内院中心单层的方厝,而方楼前面又有一二层的围合厝。

     方楼约45m见方,由五层的后楼与四层的前楼围合而成,设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后楼由三个标准单元组成,单元与单元之间完全隔断。前楼是内通廊式平面,底层是厨房,二层是谷仓,三、四层是卧房。

     方楼内院30m见方,院中心是一组单层的方厝,方厝以祖堂为核心,围绕小天井布局,这里是举行祭祀和婚丧喜庆活动的场所,是全宅的中心。方楼大门前面是对称布局的两组小四合院和两组两层的楼房,作为私塾学堂,是家人学文习武的场所。

     整个建筑群外围土墙全部用白灰粉刷,巨大的歇山式屋顶高低错落地覆盖在高大的土楼之上。在正门上方的第四层中部还挑出木构的“楼斗”,既便于向外眺望,又利于大门前的防卫。土楼的外窗洞是上层较大,越往下越小,底层外窗洞的宽度不足20cm,窗框用条石加固,中间竖一根木棂,突出了土楼稳定坚实的形象。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