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开山岛,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读懂王继才

解放军报融媒体 2018-08-24 14:25: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白色的灯塔高高耸立,它是外来游客向往的“神秘岛屿”;而在过去,熟悉岛上环境的渔民却将它视为“海上孤岛”。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冯开华、李晨

远观开山岛。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摄

登上开山岛,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读懂王继才

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李晨

远观开山岛,岛上的营房依山而建层层错落,褐色的岩石和绿色的植被交相映衬,白色的灯塔高高耸立,它是外来游客向往的“神秘岛屿”;而在过去,熟悉岛上环境的渔民却将它视为“海上孤岛”。这里是王继才夫妇的家,也是他们守护的国。

开山岛,这个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黄海前哨,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而被历史铭记,同时它也因王继才夫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而为世人所关注。

王继才虽然走了,但是岛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他的故事:飘扬的五星红旗期待着下一个日出与他重逢;用旧的收音机回忆着陪伴他的那些日日夜夜;细细的背包绳那一头从此少了一个牵着的人……

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的较东边举行向国旗敬礼仪式。(资料图)李响 摄

国旗升起来后,岛就有了颜色

开山岛上的每一天,都从升国旗开始。王继才夫妇一人当升旗手,一人当护旗兵,无论刮风下雨,升旗仪式从未间断,32年来两人在岛上升起的国旗累计有200余面。

当记者问及较初为什么会有升国旗的想法时,王仕花说:“老王(王继才)是组织上派来守岛的,他当时是一个人在守岛,我来了以后哨所就有了两个人,他就提议升国旗。老王说,‘国旗升在哪,哪里就是我们的国土。岛虽然不大,再小它也是祖国的领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在岛上插上国旗,让别人知道岛上有人在驻守。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我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向王继才夫妇的国旗。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摄

“能够为国旗增光添彩是我们俩较大的愿望。”夫妻二人长年的坚守以及对国旗的深爱,感动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2012年元旦,一座2008年奥运会专用升旗台在“开山岛民兵哨所”矗立,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五星红旗经由四名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的双手在海岛上空冉冉升起。这次“特别升旗”仪式让期待了3个月的王继才夫妇激动不已,也圆了二人的心愿。

32年来,开山岛升起的200余面国旗皆是夫妻二人自费购买,岛上的国旗一有破损,王继才就会换上新的。今年八一节的前几天,王继才计划着为岛上再添一面新国旗,“谁知道,国旗还没来得及换,他就……”话说到一半,王仕花已是泣不成声。

2008年8月8日,王仕花在无花果树上刻字纪念北京奥运会。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摄

10年前,我们在岛上听着广播为北京奥运会加油

10年前的8月,在那个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的历史性时刻,距离天安门1700余里的黄海一小岛上,两颗激动的心脏随着收音机里传来的声音与祖国一起跳动。回忆那时的情景,王仕花说:“2008年的时候,我们听到收音机里广播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虽然看不到,但却听到了开幕式的热闹场景。我当时非常激动,就在身旁的无花果树上刻了两行字——奥运8月8日8时在北京举行。热烈庆祝北京奥运会胜利举行。”

王继才夫妇使用过的收音机。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摄

树慢慢地长大了,字也随着时间的年轮慢慢变大,王继才夫妇关注国家大事也早已成为习惯。很长一段时间,收听广播是两人获知外界信息的不多途径。32年来,他们在开山岛用坏了20多台收音机。王继才平时收听较多的是时政新闻,他对王仕花说:“虽然我们守在孤岛上,但我们得关心国家大事。”每每听到国际形势有变化时,王继才就自觉加强巡逻,有时深夜还去巡岛一圈。他对妻子说:“这阵子,不多走一遍巡逻路,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

王继才夫妇用背包绳互相拴住巡逻。资料图

一根背包绳把我和老王还有开山岛紧紧拴在了一起

守岛的生活不仅条件艰苦,还会面临很多危险。有一次,王继才和王仕花沿海边巡逻,一个大浪打过来,王继才整个人都被卷到海里去了。王仕花心里一紧,这下完了,老王没了。又一个浪头过来,王仕花看见浑身湿透的老王正从岩石往上爬,便赶紧跑过去,把他拽上来。从那以后,他们出去巡逻,就用一根背包绳拴在两人腰间,相互有个照应。

王继才夫妇巡逻时用过的背包绳。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摄

“这么多年下来,我和老王已经离不开这个岛了。岛上的点点滴滴与我们的生命栓在一起,我们和开山岛也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岛就是我们的家,守岛就是守国,国安才能家宁。老王有这种信念,一定要把岛守好。他跟我说,什么困难他都可以解决,就是不能不守岛。”8月20日,台风“温比亚”消退后,记者陪同王仕花回到了开山岛,说及岛上的情况,她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这里的一草一木她都熟悉,很多我们为之担心的小路,她却轻松地上上下下。然而,看到被台风和海浪折断枯死的树木花草,她不由得心痛起来。她说,如果老王在的话他就会提前把这边的树枝加固、把那边的花丛理一理,吹落在路上的杂草枯枝都会被及时清理掉……哽咽的话语中全是对王继才的不舍。

“老王虽然走了,可他也实现了他的诺言。我也是一名党员,我也有我的承诺,我也会守岛直到守不动为止。”患有腿疾的王仕花,说话的声音异常坚定。

2017年12月1日,潘弗荣与王继才的合影。

海岛营房前,王大哥救了我的命

“王大哥,真的是你吗?”“你是?”“我是小老妹啊……”一通22年后的意外电话,引出了王继才脑海中那段几乎忘却的记忆。打电话的这名女士名叫潘弗荣,22年前,19岁的她和很多同乡妇女上开山岛捡虾皮。一天中午饭后,住在岛上第三层营房的她不知怎么肚子突然剧烈疼起来。“王大哥以为我是普通的肚子痛,就给我从备用药箱找药吃,不过没有用。我当时疼得死去活来,在地上直打滚,双脚后跟磨的都是血。王大哥一边照看我,一边联系渔船,一层三层来回跑。找到船后,王大哥一个人抱着我上小船,他怕我滚着危险,就紧紧地抱住我,他身上都被我抓破了。”

岛上的第三层营房,22年前,王继才在这里救了潘弗荣。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摄

潘弗荣被送到燕尾港卫生院后,经医生检查是急性阑尾炎,穿孔15公分,麻药也来不及打,就直接做手术了。医生说如果晚来10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了。垫付医药费、联系家长,做完这一切后,王继才默默地离开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谁也未曾想到再重逢即是22年后。去年11月25日,承接政府关于开山岛党建设施设计项目的潘弗荣,打通了项目留下的一位联系人的电话,不料话筒那头却传来熟悉的声音。确认过是王大哥后,潘弗荣于12月1日上岛,“见面后我抱着王大哥哭了,我对他说,王大哥你是我的再生父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王继才却只道是将她看作自家孩子一样,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守岛32年,王继才救过的人不计其数,如果不是这通意外的电话,这段经历便只是他记忆尘埃中的一粒,不再提及。

曾经的小女孩,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潘弗荣却觉得王大哥没有变化,还是那样朴实,除了有些苍老。教育子女,她会时常说起王大哥救自己的故事,引导他们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今日的开山岛植被茂盛,不过仍面临着台风海浪的侵蚀。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摄

三年种活的一棵小树苗,绿了整个岛

三十多年前的开山岛上光秃秃的,除了块块石头和点点杂草,什么都没有。王继才上岛后,在心底暗暗埋下一个目标:我要把开山岛变成绿岛。十年树木,可在开山岛上种树,难度却不止十年。岛上原有的一点点泥土,也因雨水侵蚀所剩无几。夫妻二人托渔民从岸上捎来土壤,“老王有时间就搬着石头,垒一个小园子,把泥土放到里面,然后开始栽树。”上岛排名前列年,两人种下100多棵白杨,全死了;第二年种下50多棵槐树,无一存活;第三年,一斤多的苦楝树种子,只长出一棵小苗。长出小苗后,王继才细心照顾,岛上没有淡水,他就挑着水窖里接的雨水去浇树苗,同时除除草。长大的这棵苦楝树结了种子,“老王把种子捡下来又去种,又出了小苗。我们挖了又栽,死了又栽,栽了又种。小苗反反复复地种,不容易成活,还有两棵小手臂粗细的树都死掉了。”回忆种树时的情形,王仕花却没有觉得辛苦。

今日上岛的人们真的难以想象王继才夫妇上岛之初岛上的样貌,现在的开山岛已成名副其实的“绿岛”,紫色的喇叭花随处可见,松树、无花果树、苦楝树郁郁葱葱,耳畔不时传来阵阵蝉鸣虫叫,提醒你留意岛上的处处生机。不过,开山岛所面临的自然条件依旧残酷,仍需要像王继才一样的“岛主”来精心守护。

弹药库墙壁上的毛主席、雷锋画像,印在了王志国心里。中国军网记者 冯开华 摄

父亲讲的毛主席、雷锋的故事印在了我心里

王继才夫妇的儿子王志国从小在开山岛长大,“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我爸明天都要带着我在山上跑两圈。我记得很准,那时候每次早上跑到毛主席和雷锋像的时候,我爸就会指着画像给我说,这是毛主席,这是雷锋,给我讲毛主席的传奇故事和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那幅生动的画像父亲讲得多,我自己也喜欢坐在那里看。”6岁前,“我的世界只有开山岛这么大,我的世界里只有爸爸妈妈还有在岛上出生的妹妹。虽然会有一些靠船上岛的渔民,但是在我的认识里其他人也是像我们这样住在小岛上的,他们只是从别的小岛来到我们这个小岛。”童年时的画像记忆,虽然对于当时的王志国来说只是新鲜的故事,但这份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他的心底扎了根。如今的王志国,已是一名武警警官。

王继才对儿女的教育,除了口头上的传授,更多是还是身教。在物质上他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什么东西,但却用行动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相信父亲留给我们较大的财富是精神方面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