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不起房,可以看下世界青年如何共享居住的?| 706问答2.0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上个月,北大因为无法给研究生新生提供住宿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这个月,网络上又爆出来链接自如和蛋壳公寓为了争夺房源互相抬价,北京租房市场普遍上涨20%到50%,今年租房市场明显价格过高,很多北京的小白脸还有刚毕业的年轻人根本租不起单间,没有办法选择群租房或者地下室的时候,政府出台政策又出这个是违规的。这个是要将刚毕业的还没有来得及在大城市里面施展抱负的年轻人往绝望的途径上赶啊。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看有着几十年或上百年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2013年左右,全世界各大城市开始了共享经济下的另一种O2O革命:共享居住空间(co-living space)。从西方的伦敦、纽约、旧金山。到东方的北上广、东京、首尔。除了居住成本极高的共同点之外,其居住人员大多是大量的流动人口、青年创业家、自由工作者。
不过空间共享、共同居住并非新奇的现象。
共享社区这种观念来自欧洲,上世纪70年代在丹麦兴起,现在丹麦大概有5%的国民住在共享社区里。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扩展到了欧洲很多国家,也传到了北美和澳洲。现在,在全美范围内,形成了很多秉持这种理念的群体。美国共享社区联盟列举了很多这样的社区,仅仅在加州就有35个。
在英国,斯特劳德市的斯普林希尔社区引领风潮,成为了英国的排名前列个共享社区。英国《独立报》的克莱尔·戈夫描绘说:“有定期的公共聚会,有按居民兴趣开展的制陶课、插花课。”
那么,现在分布世界各地的新兴共享社区都有哪些呢?
韩国
在韩国,一个不到十人的延世大学社团,认为自己的问题要自己救,毕业后乾脆成立了无壳蜗牛联盟等团体,发起了「合作社住宅」,由上百位无壳蜗牛联盟会员们集资,垫付高额的押金承租公寓,再分租给年轻的房客们共享空间,过互助式的生活。一个进步的城市裡,应该有多元的、可负担的居住选项。在房价高涨的年代,除了打房及社会住宅的讨论之外,或许首尔新兴的合作社住宅,可以提供解决青年居住问题的另一种想像。
韩国另外一个案例是叫Local Stitch,Gong Ga(公家),位于弘益大学附近的Local Stitch,成立于2013年,原为hostel,2015年起转型为co-living + co-working型态。与其他申请制的公寓不同,local stitch目前为邀请制的会员俱乐部方式。
建立在设计产业圈以及其对社群生活有兴趣的网络,其好处在于,社群的连结会更强烈且具特色,例如参访当天室友们便在顶楼的厨房煮早餐、工作空间也相当热络,这是一般共居空间较难达到的成效,但这样的社群感的另一面便是较缺乏开放性、一般人较难以接近。另外,其月租金大约落在台币一万六左右,亦稍高于首尔市场行情。
Local Stitch的露天厨房,会员制的方式让其社群感格外强烈。
Gong Ga(公家),由营利性组织运营。
采取与政府密切合作的方式,与首尔各地的空屋屋主接洽,由自己的室内设计团队装修,政府给予经费给Gong Ga 来经营。主要经营对象则是以学生族群与留学生,在政府补助下其租金亦可低于市场价格,不过目前经营的六间公寓都稍微离市区有一小段距离。
Gong Ga 位于首尔恩平区的非常宽敞舒适
美国
在美国,合作社模式的居住共同体非常普遍,在美国有个叫北美合作学生(NASCO)的机构,旗下会员机构就是分布在北美各个地区的合作社住宅,这些住宅一般是面向大城市青年人或者学生,每一幢房子/公寓住的人数从6 – 200 人不等。Co-op和学生宿舍较大的区别在于,co-op 的运营规则和日常管理是由每一个住在其中的成员参与的,而不是受制于学校或其它管理人员。
https://www.lareunioncoop.org
比如有个叫La Reunion的运行非常开放,他们财务公开透明,有机子的运行规则,每周的会议记录也都在网上公开。比如12月3日的这一次会议讨论了四件事:1.临时需要一个成员不经过选举担任会计,是否违法了民主决议; 2. 是否需要设立一个“调解员”的职位来调停室友纷争; 3. 选举中产生的规则问题 4. 周五办派对。另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主题居住合作社,Whitehall Cooperative 是部成员都必须是素食主义者,有的住宿合作社必须都是体育爱好者,有的强调多元化和跨学科,不一而足。
德国
https://www.deutschland.de/zh-hans/topic/jingji/pinpaiyushichang/weilaimoshihezuoshe
在德国,合作社有着悠久的传统。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也可以通过“合作式企业”很好地解决。早在19世纪中叶,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弗里德里希·威廉·赖夫艾森)和Herman Schulze-Delitzsch(赫尔曼·舒尔茨-德里奇)几乎同时创办了较早的合作社,也就是把那些以自我救助、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为原则、追求共同目标的人联合起来。如今,德国共有7500多家合作社,成员约2000万,并仍在增长。合作社与其他的公司形式不同,它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在这种团结的共同体中,人们的主要动力是社会公正和生态持续。在一家合作社中,成员常常既是雇员同时也是顾客。如今,这种模式不仅在农业、银行业和商业领域发挥作用,它还为能源转换、难民潮和住房短缺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比较著名的合作社有:
弗里德里希-威廉·赖夫艾森能源注册合作社(Friedrich-Wilhelm Raiffeisen Energie eG),艾兴策尔
施普林特注册合作社(SprInt eG),伍珀塔尔
沃吉诺注册合作社(Wogeno eG),慕尼黑
http://www.wogeno.de/
德国 一个几千人的合作社
WOGENO是一个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住房项目的合作伞式组织,也是一个以自我管理,社会和生态生活为基础价值观的合作社,他们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自1993年成立以来,他们已经收购或重建了21栋房屋,约有580个住宅单元。合作原则允许所有收入群体的成员进行投票和自我决定的生活。他们与成员一起计划并实施进一步受生态和社会影响的新建筑项目,并且将这些项目视为可持续和充满活力的社区发展的基石。
收集了一些比较有调性,有愿景,有想法,又和Pix City相关的一些项目,有蛮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各位逐个看看会很有帮助。
英国
https://www.thecollective.co.uk
全球目前较大共同生活、共享生活社区(有入住申请)
共生是一种生活在城市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共享设计精美的空间和鼓舞人心的活动,在一天结束时,人们可以舒适地回到自己设施齐全的私人公寓。充分利用城市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包含在一个方便的账单中; 租金,礼宾,超高速互联网,所有公用事业和税收,房间清洁,令人兴奋的日常活动和健身会员资格。所以你可以谋生,剩下的就交给我们了。
英国伦敦还有一个案例叫old oak,正如old oak的官网首语说到,共同生活在集体的老橡树是专为那些谁想要充分利用伦敦的生活。
新的老橡树,开拓共同生活的理念,提供其居住成员住在伦敦一个全新的方式。
老橡树坐落在威尔斯登结运河之畔。在大楼每间客房都建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关注,配套齐全的双人床,书桌,精品室内设计,连接浴室和私人小厨房。除了私人空间之外,设有豪华的共享空间和设施,包括每个楼层都设计精美的共用厨房和休息室,公共娱乐空间和豪华的设施,包括健身房,水疗中心,电影室,10000平方英尺的图书馆,餐厅,酒吧,零售店,活动空间,屋顶平台等。
除了物理空间,在老橡树的生活方式,优质解决生活在伦敦的窘境。服务的全方位通吃麻烦的城市生活,让会员可以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东西。所有法案,议会税和宽带预付费和卫生保洁,都一应俱全。
较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员不只是找一个住的地方,他们加入了一个真正的社区。老橡树竭真诚地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讲座和社区活动。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了一个不一样的社区,意味着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他们想要的东西。
荷兰
ReGen Village
荷兰打造的循环社区「ReGen Village」:实现粮食和能源自主,预计容纳100户人家。
想像你家的厨房餐桌旁边连接着一座室內的菜园,户外则有另一座随四季变化的花园。出了家门,你所需要的鲜蔬就生长在附近一座座高科技的垂直农场,日常所需自给自足,生活怡然自得。
ReGen Village的愿景:
工程和促进一体化和弹性街区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电力和饲料自力更生的家庭。物联网集成的基础设施支持与剩余能量,水和有机食品,可以分期偿还,降低抵押贷款还款总成为资产类别欣欣向荣的社区。
与区域土地的开发商,建筑师,建筑,大学和品牌制造企业合作,以较大限度地提高成本效益效益,使开发项目的全局缩放。在它的官方网站上,你还能申请成为它的“未来居民”。
香港
大桐共宅
建立关系的起点
https://zh-cn.facebook.com/taitung.cohousing/
在香港,“大桐共宅”是由四位八九十后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去年四月在网上招募五对情侣,入住大桐共宅的排名前列间房。屋子位于红磡,人均租金约三千多元,比市价稍低。他们想从小规模开始推广共享生活方式,陌生人同一屋檐下,共用厨房、客厅、餐具等资源,分享技能。
他们参考外国的共居模式,但也坦言无法达到外国的社区规模。“外国的共居真正由零做起,大家一起买地,购买建材和设计,更会定立日常分工,甚至建立有机农场自耕自足。”大桐共宅的 Laly 说道,香港一般人买不起一块地,较难达至这种规模。
synboxhk.com/
打造公共空间平台的建筑项目团队 Synergy 比大桐共宅规模要大出不少,他们将在今年九月于旺角打造两栋共享居住空间─书汇。两年前, Synergy 在红磡买断整栋楼,改建了一个名叫 SynBOX (型宿)的共享生活空间,提供约 70 个房间。 SynBOX 共五层,除了提供一个低价的住屋空间,也提供公用工作空间。
书汇是 SynBOX 的进化版,因为 SynBOX 严格来说没有一个很开放的共享空间,只有一楼和天台。书汇比 SynBOX 更加像外国的共享生活空间,提供 166 个宿位,四成空间作为公共空间,其余六成的空间作为住户独立房间。 Synergy 还将在社区举办各种活动,电影分享会、定期聚餐、名人演讲、展览等等,他们近期会在 SynBOX 的天台举办一场漂书活动。
Synergy 目标群体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但不代表我们不欢迎较年长的人申请,年轻无关岁数,在乎心境。” Synergy 董事之一 Keith 说,“例如早期曾经有一个约四十岁的住客,在排队入住公屋的时候在 SynBOX 住了约一年半,事后他非常感激我们,让他有机会与一众年轻人一起生活。但入住前可能要有些心理准备,你的邻居可能是一群年轻人”。大桐共宅也曾指出,“共居”的对象主要是能够负担租金的人士,透过共居模式改变目前的房屋环境,为年轻人创造除公屋、买私楼与租㓥房以外的第四可能性。
除了上面各个国家的介绍以外,
还有全球性的一些网络,
比如说:
Embassynetwork
https://embassynetwork.com一个全球的社区网络
通过链接世界各地的社区,构建开放的,创造性的社会,从而搭建起未来丰富的、合作的、透明的合作机制。
space 10
https://space10.io
未来生活实验室 (有入住申请),对未来城市、生活方式极具愿景
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构想我们在城市生活,工作和居住的方式怎么办?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重新思考我们如何设计,重用和分享现有空间以及我们为明天建造的空间来解锁密集城区的更多空间,该怎么办?
当我们不断移动或永远存在于数字领域时,空间和共享的概念会发生什么?当我们设计更多支持性和适应性社区以帮助我们过上更有效率和更快乐的生活时会发生什么?
space 10 的目的是为许多人创造更好,更有意义和可持续的生活,他们的使命是探索和设计新的生活方式,实验并共同创造新的设计方式,共创美好未来,研究新方向并探索新兴潜力。共享生活实验室探索涉及生活空间的新方法,以解决许多人在我们新的城市现实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包括孤独和越来越缺乏经济适用房。
http://fab.city/ 城市自给自足计划
城市自给自足计划,2054年实现城市消费品自我制造,这个项目的资源整合模式,协作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同时这个fab city也是值得我们整合的资源
https://www.transportation.gov/smartcity
我们城市标准认为,移动性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协商,并为城市,地区和房地产开发提供变革性,集成和动态的移动概念和解决方案。
https://www.media.mit.edu/groups/city-science/overview/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我们正在研究城市建筑和个人车辆的新模型如何通过应用解开的系统和智能定制来更好地响应个人的独特需求和价值。我们正在开发技术,以了解和响应人类活动,环境条件和市场动态。我们感兴趣的是找到自动化系统的较佳组合,用于个人控制的及时信息,以及说服人们采用可持续行为的界面。
较后
看了全世界这么多的共享居住和创意社区,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有兴趣想参与创造一个共享居住社区,其实也是可以的,国内各个城市除了商业开发的青年公寓以外,已经有一些个人发起的,或者“青年空间”发起的共享居住社区的案例了,比如北京的706生活实验室就是一个。如果你自己想要联合朋友一起做一个小而美的共享居住社区,或者想要参与到这个共享居住的事业里面来。或者你有更多的国内外的共享居住的信息,都可以联系我们。
联系微信:rong706706706 备注“共享居住”。
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