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民生】个税新政策 百姓有话说

大民说事儿 2018-10-29 21:08:1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大民说事儿 说民政事,道民生情 北京社区报官方公众号 个税新政策 百姓有话说 10月20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暂行办法》对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

大民说事儿

说民政事,道民生情

北京社区报官方公众号

个税新政策 百姓有话说

10月20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暂行办法》对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6项专项附加扣除均给出了具体的适用范围、扣除标准等。不少市民和网友在表示点赞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想法。

新政让很多人腰包省钱了

根据《暂行办法》,今后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扣除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可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

会计专业毕业的石岩红女士经初步测算,认为新政能让不少人省钱。她说,如果上有老、下有小,个税专项扣除可达每年24000元左右。如果再在大城市租房,每年还可再抵扣14400元。如果没有租房但身背首套房贷款,也可抵扣住房贷款利息每年12000元。如果按月计算,上有老、下有小、背房贷或房租的人群每月可以扣除约3000元。总体来看,收入越低的群体,减税力度越大。

“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媒体工作者张女士直言。税前薪资1万元左右,扣除不同专项附加的几种情况,基本上每人每年都可以减少税负900或1000元以上。可以再简单理解,月收入15000元以下,如果以上专项附加再涉及一两项的,个税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顶多按较低档3%交税,税负也就几十块钱。

家庭与地区的差异性还需细化

《暂行办法》中专项附加扣除虽然有亮点,但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住房、养老等是家庭层面的支出,无法清晰划分到夫妻的某一方,因此在政策执行层面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全职妈妈张苏文称,由于她没有工作,父母的赡养实际是由丈夫来承担的,这一点政策就没有考虑进去。

采访中,不少市民和网友都希望政策能考虑到地区之间、城市之间支出成本的差异。如何符合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家庭支出的实际,专项附加扣除支出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一位市民这样解释,学前教育公办与民办收费有较大差异,省会城市与直辖市、县级城市与省会城市有天壤之别,县级城市1.2万元教育支出的标准或许可以实现大部分覆盖,但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可能只是大部分家庭同类支出的一部分,导致税收的不公平。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子英表示,以住房贷款利息为例,现有的定额标准是每月1000元,在一个西部内陆地级市,这一标准绰绰有余。1000元的定额标准加上一定额度的住房公积金(此部分也是免税),实际用于住房贷款利息的免税额度接近2000元,这等价于40万元左右的房贷总额,正常情况下是够用的。然而,一旦挪到一线大城市,1000元的定额标准就显得杯水车薪了。

合理的费用无法得到扣除

“六项附加扣除中,大多数采用了定额扣除方式,这实际上等价于变相的起征点。”网友“云之凡”则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其这么折腾,还不如把起征点再提的高一点,减税力度大一点,达到的似乎是同样效果。”

不少网友认为《暂行办法》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比如说子女教育部分,孩子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了,父母是否可以享受教育扣除?高中选择复读,复读期间父母是否享受教育扣除?再有,对于继续教育部分,如果所在单位已经给报销过了,是否仍然可以进行扣除?对于租金部分,如果夫妻俩都在北京上班,在河北租房,按照目前的要求是不是就不能享受租金扣除了……

网友“@Jerry”认为,额度也应定个标准,父母退休金一两万和一两千的,以及没有退休金的,不能一个标准。网友“GreenBaby”还提出了异议:“扣除的凭证基本都靠发票,但有很多合理支出,没办法拿到发票,怎么抵税?”

一位财税专家表示,专项抵扣的较终效果,是让部分纳税人感到个税负担减轻,其长远意义在于推动各部门信息共享,推动大家能够与相关部门互动,有利于民众有序了解,遵循税法,深化个税综合与分类改革,体现税收公平。

文:记者 张美荣

图:网络

责编:王示钰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