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生育政策重磅来袭?这波操作能否激起年轻人的多巴胺?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这次,国家和我们一起破解“养老难”、“生不起”、“养不起”难题!
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表示,将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
在中国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当下,中国的抚养比也迅速上升。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照顾老人就是一个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鼓励老年人与子女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老人有子女照顾,情感上有更多满足,社会功能的衰退更慢,这些都会极大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相较之下,这比“常回家看看”更进一步,升级为“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并且就这个愿景亟需的“硬件”——住房,对于很多“漂”在外地的人来说,这是直指痛点的一个问题。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小病不愿说,大病瞒着说”,成为一些老人晚年生活的写照。
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位人大代表建议“增加独生子女看护假”冲上热搜。但是,即便这个建议成为政策,20天的看护假也只是杯水车薪,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在养老问题上,每个家庭状况不同,子女们的尽孝方式也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无疑都更方便照顾父母。
这也是为何政策一出就立刻引发社会热议,而在“评论区”,网友的答案更让人百感交集。
有人说,政策是利好的,但真的能落实吗?有几个已婚的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住一起呢?共同居住只会矛盾重重。大部分人只有需要帮忙看孩子的时候,才会想到父母。
有人说,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结果是养老还是啃老?
1.和老人就近居住,真的现实吗?
实际情况是相较于“共同生活”,“就近居住”更受大家欢迎。
但这就面临着:子女要么有工作,要么还得照顾子女或孙辈,有些既要一手抓工作,又要一手带孩子,压根不能拿出大块时间照护老人,这样的话住得近又有何意义?
因此,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更多地是解决退休后能自理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国家针对当下老人膝下有子女但无人赡养的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而不同阶段的老人需要的养老方式不尽相同,不同家庭选择的养老方式更是各有偏差。所以,未来仍然要以居家养老为中心,以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辅助,团结国家、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去解决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身体情况老人的养老问题。
如果说住在一起的意愿是“软件”,那么房子就是“硬件”了。只有解决年轻人的痛点,才是政策执行的关键。而《意见》给出的方案言简意赅——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
也就是说,这个政策也必然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而这也是推动大家真正“行动”起来的动力之一。
2.除了要解决养老问题之外,国家更应关注的是年轻人的生育“痛点”。
一个国家要保持昂扬向上的动力,必须要有充足的青年人口。若是人口结构太快进入老龄化阶段,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将面临沉重的养老成本,对青年一代造成巨大的养老压力。
一个家庭“未富先老”,就会丧失活力。一个国家“未富先老”,就会变得丧失拼搏力。
所以刺激三胎政策必不可少,这不只是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国家前途。
近日,北京、上海、浙江积极响应,在11月25和26日,纷纷出台新生育政策,但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11月25日,上海市通过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上海市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并简化认定情形,不再对再婚夫妻之前生育的子女进行合并计算(重新结婚清零重算),同时将生育假由三十天延长到六十天。
同时,浙江省通过关于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浙江这次修改条例进一步延长了产假,将原条例规定的妇女产假128天,修改为生育一孩的产假为158天,二孩三孩为188天。增设育儿假,规定子女在三周岁以内,父母双方每年各享受10天的育儿假。值得注意的是,再婚夫妻再婚后可以再生育三孩,不再受其婚前生育情况的限制(和上海类似)。
11月26日,北京市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修改后的条例取消了限制生育的措施,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女方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的延长生育假由三十天增加至六十天。同时,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每人每年可享受五个工作日的育儿假。
根据排名前列财经报道,已经有近30个省份正在修改本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纷纷延长婚假、产假,新增育儿假。
河南、江西、四川、以及浙江已经升级,子女三周岁以下,父母每年各享有10天育儿假;
海南则规定子女3周岁以下,父母每年新增不低于30天的育儿假;
重庆更为夸张,如果单位允许,夫妻一方可以选择休育儿假至子女1周岁结束。
事实上,假期会一胎更比一胎多!
浙江规定生育1孩产假为158天,2孩为188天;
陕西则规定如果生育3孩,母亲单独享受半年假期,父亲享受15天加长护理假。
但即使暂时不生孩子,只要结婚,假期也依旧充足!
河北较新规定,除享受国家法定婚假之外,还有额外15天婚假;
安徽省稍显逊色,除了法定婚假之外,新婚夫妇可额外享受10天婚假;
山西省截然不同,婚假有30天之久。
不难看出,30个省市的3胎政策重磅来袭了!
此外,还有的地方延长了产假、陪产假、护理假等,例如:江西和安徽都规定,对符合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给予男方护理假三十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和甘肃省临泽县提出给生育家庭发放补贴金;广东推出了首款对试管婴儿移植手术进行保障的保险产品;北京则成为全国排名前列在公租房分配中鼓励生育的城市。
但不得不说,这些政策在实操层面欠缺可行性,能否真正让百姓受益仍值得商榷。
比如说,排名前列,政策请客,企业买单,本身就不能完全实现效果较大化;第二,女性就业难度再次提升了一个高度,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
3.政策依托之下,年轻人的“痛点”能否全力突破?
而国家层面虽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撑,但重要的不是政策,而是执行。
束之高阁的规章制度、有等于无。必须在政策落实方面下狠功夫,解决好年轻人的“痛点”和“痒点”才是关键。
要想彻底解决年轻人的顾虑,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资源重分配至关重要。当前国家体制内的薪水明显要位于社会中上水平,资源分配明显持不平衡状态。只有提高福利待遇,不断激励高知人群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新而努力,才能持续刺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2.而要想刺激生育,根源并不是整治补习班,抑或是增加产假就万事大吉了,其根本还在于这个社会能不能给大部分人们提供有安全感的工作岗位以及有温度的收入水平,同时降低人们基本衣食住行的成本。
只有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缓解生育下坠。
但其过程非常繁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资金才能系统性解决,比如严格955工作制、男女休相同的产假、降低生活成本、住房成本等。
需要强调的是:人口结构才是理解中国未来大政方针和经济活动的基础。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
中国特别不能掉入“未富先老”的陷阱!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