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再传重磅信号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今天上午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用"5%增速+4%赤字率+11.86万亿发债"的组合拳,勾勒出中国经济转型突围的路线图。
在楼市深度调整、资本市场震荡的特殊时期,这份万字报告释放出哪些关键信号?
简单总结六大核心看点:
看点一:超常规财政发力
今年把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没有下降到4.5%,这是一个利好。为了达到5%这个较高的目标,一定能会出台更多政策。尤其是当中美关税谈判高度不确定,带来新压力的时候,国内的政策对冲力度一定会跟上。
此次罕见的提高了财政赤字率,将赤字率定在4%,突破欧盟3%的警戒线,释放5.66万亿财政资金,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之后,民企、居民家庭都不愿意增加负债,而是提前还贷、降低杠杆,这造成了投资乏力,出现了通缩。要打破通缩,只能增加政府、国有企业的投资和对民生开支,增加赤字势在必行。
政府债发行总量达11.86万亿,同比激增32%(增加2.9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容至1.3万亿,定向破解地方债务困局。
看点二:楼市迎来“最长”偏爱
国家对股市和楼市都非常重视,报告里都有较长的表述,尤其是楼市部分,对政策表述的文字,是近年来最长的一次。
关于房地产的整段表述是: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总结今年楼市大招主要是: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一般采取房票安置),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这两点都是给存量房做减法,前者还可以创造当期的购房需求。
另外值得关注的当然是一线城市限购政策松绑。
关于这一点的表述很有意思:“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
注意,是“调减”,而不是取消。
最近不少专家学者也站出来表示,当下市场限购政策已经失去存在意义,双轨制下,商品房限购完全没有必要,应该解除,
但实际情况还需要考虑南北经济差异,像北京这样城市对整个北方城市的虹吸作用等。
说白了,长三角一超多强,还算均衡,但是京津冀啥情况?北京放开了,其他城市怎么活?被掏空?所以还得徐徐图之,这玩意,不是一口吃成个胖子的事。
看点三:股市改革祭出"组合疗法"
除了楼市,今年被偏爱的还有股市。
去年说到的「平准基金」已经呼之欲出,"中长期资金入市"可能暗藏万亿级活水,这里我一个房地产博主就不多说了,总之一点,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不能再跌了,不能等着被外人抄底。
看点四:货币政策工具箱备足弹药•
报告明确释放降准降息预期,LPR今年可能还有30-40基点的降幅空间。
另外提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
这句结构性“放水”意味浓厚。
看点五:人工智能+战略催生产业革命
此次报告提到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智能终端制造可能要迎来爆发窗口期了,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剑指45%,大模型应用场景今年大概率全面开花,而北京、上海、深圳也许将率先建成AI+产业集群。
看点六:民生工程构筑社会安全网
另外一大看点,我觉得是今年更注重民生了,
养老金"双20"计划:基础养老金涨20元/退休金同步上调;
托育服务三年倍增:普惠托位新增120万个;
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以前「生产」放第一位,钱、政策都给到位,现在不一样了,钱和政策向民生倾斜,关注老百姓过日子,提升老百姓幸福感,好事。
过去这些年,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物价调控目标确定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但去年只增长了0.2%,通缩已经出现。今年把目标下调到了2%左右。这意味着,今年物价涨幅仍然有限。
我们依旧要努力和通缩搏斗,所以没必要担心“大水来了”,资产贬值。路还长。
好消息是,问题高层看的很清楚,没有粉饰太平,政策务实,
作为普通人,没必要担心通胀,努力搬砖,择机置业,过好我们自己的日子才最重要。
今天先说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