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背后的故事:一个城市功能区建设的成功标本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李义奇”
由建筑师Zuo重新配图
北京金融街
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老百姓吃饱饭即是奢望。我等赶上大时代,本已幸运。如果能碰巧进入一个重要的场景,哪怕做个旁观者,鼓鼓掌,喝喝彩,声援一下,也算得上是值得留恋的经历。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纪念吧。
北京金融街
1
历史回顾
1987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向时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在北京市西二环一带,建设金融机构聚集区,即金融街的构想。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选址复兴门,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阜成门,正好处于这条街的一南一北。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
在此之前的1985年3月,时任西城区委书记陈元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推动西城“旧城改造”,并积极酝酿“以公建促危改”的方式。
是时,北京市和西城区就已经开始筹备此项工作,已经明确提出在复兴门内大街到阜城门内大街一带,“主要安排金融单位事业用房和配套的商业服务业高大型建设项目”。1988年初,相关单位已经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共同建设金融街进行了洽谈。后因1988年9月国务院压缩基建项目,此事暂缓启动。
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1992年5月16日,西城区委区政府提出“繁荣西单,发展西城”,明确提出建设金融街。6月1日,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恢复西二环东侧(金融街)开发建设的请示》。经市政府同意后,7月,设立“西二环危房改造办公室”(即二环办),12月14日,北京市金融街建设开发公司成立。
金融街旧状,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建设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1994年8月18日,金龙大厦(现金阳大厦)奠基,这是金融街开工建设的排名前列个项目。当年,通泰大厦、投资广场、信达大厦、平安大厦陆续开工。
北京金阳大厦(原金龙大厦)
1997年8月18日,建筑面积7.3万平米的金龙大厦正式交付使用。随后,1998年9月,国企大厦竣工;1998年12月,平安大厦竣工;1999年9月,投资广场、通泰大厦竣工。
2001-2003年,有21个项目立项,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平米。其中有北京银行、中国人寿双子大楼,大唐、购物中心、鑫茂、英蓝大厦等。
2004-2006年,有20个项目竣工,建筑面积160万平米。其中有双子大楼、鑫茂、网通、英蓝大厦等。
金融街建设早期困难重重,一是缺经验(国内排名前列个定向开发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二是缺资金,三是经历了政策调整的波折(如建设初期就碰上宏观调控,1994-1995年中央严厉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过,大水漫不过鸭子背,受人尊敬的建设者们从实际出发,因时而宜,金融街建设渐入佳境。
按照1990年代初期规划,北京金融街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西抵西二环路,东临太平桥大街,规划用地10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44公顷,道路用地约32公顷,绿化率超过30%。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402万平米。
按照规划,金融街区域依广宁伯街和武定侯街划分为南区、中区和北区。
南区于2000年基本建成,新增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代表性建筑有:金阳大厦、平安大厦、国际企业大厦、通泰大厦、投资广场、建设银行大厦、中国移动大厦、中国电信大厦。
广宁伯街北侧、机织卫胡同以南(摄于2001年)。
机织卫胡同,明代称济州卫胡同或济州卫新房,
因戌卫京师的济州卫署在此而得名。
清代讹为机织卫胡同。
中区于2000年由美国SOM公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2006年底初步建成,新增建筑面积约155万平方米。代表性建筑有:北京银行大厦、中国人寿中心、鑫茂大厦、富凯大厦、航宇大厦、先进中心、泰康国际大厦、中国网通大厦、中国大唐集团大厦、威斯汀酒店、丽思卡尔顿酒店。
北京金融街
北京金融街景观平面(中区)
北区于2001年启动建设,2005年形成区域建设规模,新增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北区的代表性建筑有:英蓝大厦、中国再保险大厦、金融街中心、汇宸大厦、恒奥中心、新盛大厦、金亚光大厦、中国邮政大厦、东方资产大厦。
初步建成后的金融街核心区建筑面积约455万平米。
北京金融街夜景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快速推进,新增金融机构对办公面积的需求日益旺盛。为满足机构入驻需求,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改革战略,加快金融街拓展建设势在必行。2007年10月,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对金融街区域拓展和发展功能完善的意见”经市长办公会原则通过,同意拓展核心区范围,以原金融街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为基础,向东(太平桥大街以东)拓展0.59平方公里,向西(至南礼士路)拓展0.53平方公里,向南(长安街路南沿线)拓展0.29平方公里,合计拓展1.41平方公里,拓展后的金融街占地面积达到2.59平方公里。(约一平方英里,大约是在对标伦敦金融城的占地面积。)
太平桥大街,摄于2001年
经过拓展建设,新增建筑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工商银行大厦、中国银行大厦、民生银行大厦、国家开发银行大厦、凯晨世贸大厦、招商国际金融中心、远洋大厦、丰汇时代大厦、丰融国际大厦、太平洋保险大厦、丰铭国际大厦、金融街月坛中心。
北京金融街夜景
目前,金融街区域内楼宇面积达到700多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办公面积达到75%以上。区域内集聚了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大型商业银行、保险集团、券商、基金以及重要市场机构为代表的1800多家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总部。
北京金融街
不过,也有人说,20多年过去了,金融街这片区域消失了60多条胡同。
高楼林立的北京金融街
2
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北京金融街
金融街从开始规划建设一直到现在,始终坚持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定位。
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在《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若干问题的说明》中提出“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高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高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
2004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金融街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刚刚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再次明确金融街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定位,提出要“进一步优化聚集金融功能”。
20多年来,政府文件中,金融街的定位,一直在发展丰富着。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将金融街与中关村、CBD等一起,列为首都“六大高端功能区”。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8号文),将金融街定位为“首都金融中心区”。在北京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强化金融街的国家金融中心功能。”
北京金融街
业内早已有了共识,金融街是事实上的国家金融中心。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金融街一直没有实现“金融中心”正式的冠名。实至而名不归,虽是憾事,但也没有影响金融街发展壮大,因为金融街已经走过了“循名求实”的阶段。金融街的影响力,靠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实力,靠的是区域内聚集的重要机构和人员。金融中心之名,今天看来已经成为无谓之辩。经历者都知道,从政府到企业,大家多年来做的大量的努力,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讲完的。
北京金融街
其实,政策制定者应该反思,中央确定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给了政策,协调了大量的资源,上海方面的确做的很好(甚至比北京做的好),为什么已经20年过去了,没有名分、没有沾到政策阳光雨露的北京,和上海在金融产业发展方面,仍不分伯仲?这里面肯定有非人力所能为的因素。
北京金融街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金融街是总部机构聚集度较高的区域,没有之一。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机构来看,“一行三会”(马上变成“一行两会”了)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聚集在金融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坐落在金融街周边。从总部企业来看,金融街至少聚集了超过20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总部。金融街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800余家,其中有全国排名前3的金融集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型保险集团,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泰康、中再保、出口信用保险;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银河证券等。几乎所有总部不在北京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的城商行,都把主要业务条线和管理总部设在金融街。中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也坐落在金融街,如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中证资本市场发展监测中心、中证资本市场运行统计监测中心等。此外,金融街还聚集了大约200家外资金融机构,如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瑞银等著名金融机构的中国法人机构也设在金融街。
北京金融街
聚集大量金融机构的金融街,对潜在的金融市场进入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一是金融街的品牌效应。在金融街办公,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提高金融机构的可信度和行业地位。二是金融街的区位优势。更加接近监管机构和同业,这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极为重要。三是位于金融街有利于机构获取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关键业务信息和人脉资源。中国金融业先进的朋友圈,就在金融街。
北京金融街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机构与市场的权衡中常常更偏重于前者,因为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具有更强的市场势力。在中国的金融运行中,往往是机构而非市场,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众多机构聚集的金融街,才成为国内外经济金融界瞩目的焦点。
北京金融街
管理资产较多的区域。2017年底,位于金融街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99万亿元(这一数字可能超过伦敦金融城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大约8万亿英镑),超过全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40%。
北京金融街
统计数据体现出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其现实意义是,反映了区域内机构的市场势力,反映了这个区域在金融地理中的地位。金融街庞大的资产规模及其在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量中的高占比,显示了它在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和金融政策传导链条中的枢纽地位,尤其是信贷资产的运用,更对我国的金融与实体经济部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大金融政策意图,有相当一部分都体现在驻区机构的资产结构调整上。
北京金融街
人民币资金流动枢纽。综合各支付系统数据来看,从2007年至今,北京的资金流动规模一直位于全国首位,且占全国资金流动比重在30%左右(上海的这一数据大约为13%)。全国的清结算中心,大多坐落在金融街,如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和运营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是人民币清结算体系的基础和骨干网络,包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如果说资金像人体血液一样流动,金融街就是中国金融业的“心脏”,人民币资金,在这里供给,流向全国各地,又汇集于此。
北京金融街
金融信息的发源地。信息是金融业发展战略制定和业务活动的核心要素。说起信息中心,有的地方建设金融信息大厦,实质上就是建了一个标准化金融信息的加工和转送点,对金融市场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北京金融街
信息可粗略地区分为标准化信息和非标准化信息。像市场价格、股市行情等标准化信息,由于现代通讯技术能够实现即时传输,投资者与信息源的距离,并不影响获取信息的时效和质量。但是,大量依赖于“口口相传”的非标准化信息,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对市场机会是极其重要的。投资者获取此类信息的时效和质量,严重依赖于其与信息源的距离。就像离领导越近越能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一样,处在金融街的金融从业人员,由于他们离“一行三会”等金融决策、管理机构和工行、建行等市场重要机构(信息源)比较近,他们就能够比其他地方的同业,了解更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走向的信息。这是金融街的独特优势,也是世界上所有金融中心共同的特征。
北京金融街
金融人才聚集地。金融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专业人才的行业。金融企业的成本特征,人力资源成本大概能够占到总成本的70%。到去年底,金融街金融从业人员22.9万人(统计数字)。保守估计,在金融街办公的高级金融管理与专业人才约占全国的40%以上。他们精通业务、积极创新,不断推动和引领金融相关领域的业务发展和市场开拓。另据前些年的一项抽样调查,45%以上的金融街金融业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1%以上拥有海外留学经历,6.5%以上拥有海外工作经历。
北京金融街
总之,金融街是国内机构聚集较密集的区域、管理金融机构资产较多的区域,人民币资金流动枢纽,国内金融信息的发源地和高端金融人才聚集地。这些特征,都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金融街
“金融街”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它更是中国金融的地标。提起中国金融,无法回避金融街。提起金融街,也会自然地想起中国的金融。因为中国金融业的“大脑”和“心脏”,都在金融街。作为中国金融业的“大脑”,坐落在金融街的重要机构,指挥着中国金融的运行。作为中国金融业的“心脏”,人民币资金,在这里流向全国各地,又汇集于此。
北京金融街
成功的含义,被坐落在首都北京西单以西、西二环以东的这片称为金融街的区域,充分地诠释着。
3
金融街因何而成功
北京金融街
简单总结一下,金融街的成功,因天时,就地利,得人和。
金融街建设从1992年始,建设周期与我国金融业大发展的周期正好契合在一起。1993年12月25日国发〔1993〕91号《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建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由此迎来了中国金融业的爆发式增长。金融业的大增长,为金融街大发展带来了少有的政策空间和市场动力。在2012年庆祝金融街建设20周年活动中,中国银监会的题词是“这个区域代言了中国金融的繁荣。”可以说,没有中国金融业大发展的天时,就不会有金融街建设的空间。金融街建设与发展因应了中国金融业大发展的天时。
北京金融街
其次,是金融街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央政务区,一是方便,二是便利,三是从地理位置上衍生出来的一些重要含义,比如暗合社会的制度环境、文化习俗,再比如治理的需要,有权机构需要金融机构安全可控,金融机构需要接近权力以寻求生意和市场机会(因为中国市场上的生意和机会在有权机构手中)。
北京金融街
事实上,天时是普适性的,地利条件也不仅仅西二环这一带有。金融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努力的结果。西城区委区政府当年做出建设金融街,发展金融产业的战略决定后,20多年如一日,没有动摇,这种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在中国地方政府生态中极为少见。金融街建设者们的心血,已经凝结在金融街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路面、每一棵树木上。20多年过去了,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体制机制也在变,但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驻区机构发展的初心,没有变。金融街的服务,至今还在延续着“政府+街道+商会+企业”的模式,各方凝聚在“共建金融街区域环境,共享金融街区域资源,共谋金融街区域发展,共创金融街区域品牌”的共识下,为金融街建设与发展尽心尽力。尽人事而听天命,说的大概就是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吧。虽不优质,但相信他们已经做到了较好。
北京金融街
现如今,金融街上每一座高楼,每一块绿地,将他们创业时期的背影,留在了这里。
4
贡献
北京金融街
金融街作为国内排名前列个定向开发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其成功的示范意义,不可小觑。近些年来,至少有300家以上的各地政府及部门来考察学习过。记得有一年,仅广东省主管领导带着广州市相关部门来金融街4次。
对北京这个城市来讲,金融街的贡献,也可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改变了街区面貌。金融街已经成为首都北京亮丽的地理坐标。
北京金融街 建筑与景观
北京金融街 购物中心和中央景观带
北京金融街 中央景观带
北京金融街 购物中心
北京金融街 购物中心
北京金融街 购物中心
二是提升了城市功能。凡是国际性大都市,都是金融中心城市。原因是金融是所有要素中较活跃较有影响力的,大都市集聚人才、技术和物资资源,要靠货币资金来引领凝结。一个城市只有成为金融中心,才能成为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充满活力的大都市。金融街作为国家金融中心,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意义,在认识层面,还需要深入挖掘。
北京金融街
三是经济贡献。金融业占北京市GDP的近20%,其中有一半是金融街贡献的。财税方面的贡献更明显,2.59平方公里的金融街,贡献了约9%的市级财政收入,近50%的区级财政收入。
北京金融街
我们这两代人幸运,有幸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时代。春节过后,各种信号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历史巨轮已经跨进了新时代。中国人数千年的历史,总是要轮回的。我们不知道,历史的车轮,会溜弯到哪里。不过,金融街的未来,大约摸,还是七分看天意,三分靠人力吧。
夜幕下的北京金融街
大约3000年前,没有文字记载时,西周的人们就在不停地修路。先民们开荒整地,把黄土蒸熟,夯实做路基,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简舍,供行人休息。近千年以后,秦国大军沿着大道东征时,会不会想到修路的人?大约是不会的,我想。
我所知道的事实,就是这样。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