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突然改口,重磅信号来了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4月11日,住建部直属媒体《中国房地产报》发表评论文章,标题赫然写道:“贸易战下推动楼市‘起稳回升’,不能摸鱼。”
这一表述立刻引发市场关注——
因为自去年“924”政策以来,官方口径一直是“止跌回稳”,而“起稳回升”则是首次出现。
这是否意味着政策风向变了?房价真的要触底反弹了?
No.1 从"止跌回稳"到"起稳回升"
很多人认为,这次从"止"到"起"的转变,意味着政策目标已经从防守转向进攻。
我分析了下,觉得不靠谱。
首先就是要知道止跌回稳到底指的是什么?
既然都知道房地产报是住建部的直管媒体,就把目光往回看,拉到今年三月双会以后住建部答记者问。当时住建部在答记者问当中首次明确提及指跌回稳文具体的指向,这个也是官方提出指跌回稳后首次具体的去指明它到底指什么。
原文是从统计数据上看,去年四季度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实现了正增长。今年一月和二月房地产市场保持了指跌回稳的积极势头,
根据这句话来看可以理解为指跌回稳主要指的是新房的销量和销售额正增长,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看一下这篇评论,总结看,主要想说的就是关税压力加大的关键期推动房地产起稳回升,不能摸鱼。同时重点突出的是房地产可不是靠单兵作战就能搞定的,这里面是需要多部门一起来把这个事做好。
举了例子,比如住房提到住房的时候肯定对应的是住建部,金融对应的当然就是央行、税务,财政对应的当然就是财政部,土地对应的当然就是自然资源部。
住建部的这篇评论的意思就是要想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也好,还是起稳回升也罢,都需要这几个部门一起来做这个事。
接下来马上这篇评论就开始举例子了,告诉你老百姓想买房主要还是看价格,价格需要的是金融政策,其他的这些都没有提及。
综合看,我觉得这篇文章不是啥信号📶释放,更多的其实是在呼吁降息。
因为只有降息才能降房贷的利率。至于这里面的「止跌回稳」和「企稳回升」是否意味着定调的转变?目前真的是不能通过一个部委的直管报纸的一篇评论文章来确定。
而且退一步说,即便认为就是把【止跌回稳】改成【起稳回升】了,根据今年三月住建部答记者问,这里面主要指的也是新房的销量和销售额,而非直接预示房价走势变化。
No.2 关税战背后,房价走势如何?
最后,说说大家都关注的,贸易冲突对房地产的影响。
我看不少朋友认为房地产可能受到牵连,很难再起来了,也有朋友觉得,村长可能会重新拿起“夜壶”。那么到底有啥影响呢?
首先我们知道,鹰酱强行脱钩,我们靠什么破局?答案只有三个字:内需消费。
但若家庭资产(尤其是房产)持续缩水,谁敢放手花钱?
数据显示,2021年人均存款7.3万,2024年飙升至10.7万——老百姓拼命存钱,本质是对资产贬值的恐慌。只有房价企稳回升,才能打破“越存越不敢花”的死循环,让消费引擎真正启动。
但这次的政策支持绝不会是简单的大水漫灌。
从近期各地试点的政策来看,一套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正在成型:浮动利率减轻月供压力、退税政策降低购房门槛、产业补贴稳定就业预期。这种"精准滴灌"式的调控,既避免了重蹈西方量化宽松的覆辙,又能真正惠及有需要的群体。
参考欧盟量化宽松后遗症,“猛药易伤身”,凡是人为调控都是有代价的。所以我们得政策需“行而不露”,让市场温和消化。去年“924行情”已证明:预期管理比政策本身更重要。
西方宽松加剧贫富分化,而我们企图测试的“无毒副作用”工具——房贷利率浮动、退税抵扣、产业定向补贴——只为让钱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
毕竟,政策不是魔术师的手杖,不会让房价‘唰’地起飞;它更像一场精密手术,每一刀都为了切除病灶,同时保住健康肌体。
这种时刻,对于普通人,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其实市场已经有人行动了,你看挂牌量上涨,你看功德寺新房的网签量,房产作为资产的部分正在疯狂置换。
一旦适度宽松落地,资金必然寻找保值港湾,而房产——尤其是优质标的——将重新成为共识选择。
但这些跟普通人关系不大,因为没那么多筹码。
但如果你真心需要买房,其实还是有所谓的时机的。
这个阶段我们的实际利率还是比较高「实际利率=纸面利率-通胀」,通胀暂时上不来,那就看利率是否降到位,目前行业估计2.4左右是个比较低的位置,如果想等等看,不妨也关注下利率情况。
今天先说这么多,市场很乱,目前各部门都希望行情好起来,但是实际情况依旧有待进一步观察,不想被风向带跑?记得关注血拼哥,给你还原一个理性客观的房产市场。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