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解析房产投资好技巧:现金流至上

刘磊房产评论 2016-12-21 15:47: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近日,一对悉尼年轻夫妇占据了各大外媒网站的头条,因为他们再次谱写房产传奇:仅花一万块,狂赚25套房,晋身千万富翁!Scott和Mina O'Neill,是一对普普通通,在职场打拼的夫妇。他们并不是什么富二代,官二代。

近日,一对悉尼年轻夫妇占据了各大外媒网站的头条,因为他们再次谱写房产传奇:仅花一万块,狂赚25套房,晋身千万富翁!

Scott和Mina O'Neill,是一对普普通通,在职场打拼的夫妇。他们并不是什么富二代,官二代。事实上,大学毕业后,Scott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工程师,而Mina也只是一名销售人员。他们跟其他打工一族一样,每个月定时领工资,定时纳房租。没有机会存什么钱。

但是,就是这对在2010年仅有22,23岁的年轻夫妇,却发现了一个投资的好技巧。于是,在5年内,他们从拮据的$15000储蓄,摇身一变,变出了1000万澳元。2010年的时候,夫妇两人用辛辛苦苦打工凑来的15,000澳元,加上贷款的钱,共48万澳元买了他们的排名前列套房产。房子位于悉尼南部的Sutherland。然而他们买来房产,并不是为了自住。相反地,他们灵活地运用起“rentvesting”的方式来投资房产。意思就是,到处购入房产,却继续租房子住。他们要想方设法地把房子租出去,来抵消掉贷款和利息!而且,他们看中了澳洲房价的持续高涨形势。一年过后,当地原来40万左右的房子就升到50万了。紧接着,夫妇两人就利用这升值的10万元,再申请80%的贷款,购入下一套房产。如此类推。结果,这5年里,夫妇两人就已经坐拥珀斯、黄金海岸、新州Cooma和Port Macquarie多地共25个房产。这些房产全部出租,想想这租金收入就不菲了。这么年轻就当包租公包租婆了,衣食无忧啊。而且,据Domain数据显示,夫妇两人购入的排名前列套在Sutherland房产,如今,已经从当初的$48万变成了$84万!房价上涨加上每个月收取的租金,就完全抵消了贷款利息,而且还有赚。Scott坦言:“收益率低于6%的地方不要投资,不要忽视资本增长和资金流动的重要性。”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地产一哥”Nathan Birch,仅仅30岁就坐拥200多套房产。Nathan的策略其实跟Scott和Mina的类似,在便宜的社区以低价买入,之后将房子出租出去,但一定要保证租金能负担贷款,当房价涨上来之后我就利用多出来的钱再去买房。他最初投资的房产都是高增值土地类房产(别墅);由于快速增长、且获得银行的二次、三次、多次融资后,套现了更多可支配资金用于再次购房。

Nathan Birch名下物业

有心的投资者肯定能从中读出真谛,也许我们不能复制他们的成功,但是肯定能从中学习投资的思路。

排名前列、投资于产生更多现金流(租金)的资产。

房产投资的两个要素:房价增值(Capital Growth)和租金收入(Rental Yield)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购买豪华住宅,如海景房,Penhouse()不属于房地产投资范畴,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为了获得租金收益;他们统一归类为奢侈品投资和收藏品投资类。而我们国人似乎非常热衷购买豪华住宅,因此把奢侈品当作投资品的思维未来终归成为投资失败的隐患。对于澳洲职业投资者而言,获得租金溢价是排名前列位的,而非房产买卖交易的利差。他们购买的别墅都是选择偏远但有发展潜力的区域,而且都可以实行20%首付后依然创造特别正向收入;都需要确保租金整体收益超过6%,从而帮助他借钱投资房产还获得更多收益的现金流目标。

第二,巧用金融杠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利用大量房产积累财富需要极大的现金流才可以做到,实际上这是个误区。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在房产投资活动中,可以说给“我一个银行,我可以买下整个澳洲”。澳洲银行贷款体系成熟,还款方式灵活,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只还利息,增值后还可以进行再次抵押套现等等。

总的来说,当我们看到他人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时,羡慕之余,更应该获得启示。从今天分享给各位的案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跳出单一买房盈利,跳出单一市场,是未来投资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真正的高净值人群和精英阶层的个人可支配时间随财富的增长而增加,反观国内的富裕人士或者企业老板,财富越多,个人时间反而越来越少,继而牺牲了家庭幸福、个人健康。这就体现了两者不同的财富管理理念和经营财富思维的不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本文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中国外国专家局澳籍专家资质,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微信号:victorliulei,公众号:Victor-liulei。

澳洲房地产投资全攻略

¥23.8

购买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