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解救!楼市的最终归宿,有没有可能是暴跌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今早,央行降息如期而至!
给实体经济贷款做参考的1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降至3.65%;
给房贷做参考的5年期LPR,下调15个基点,降至4.3%。
/1
房贷利率
创下历史新低!
大家都知道,房贷利率=5年期LPR+银行加点;
在7月15日央行、银保监会曾发布,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由原先的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
也就是说此次降息后,一些城市的首套房贷利率,最优可以做到4.10%。
北京这边,这次下调后首套房贷利率也成功跌破5%。
目前北京的银行执行的是首套利率加55个基点,二套加105个基点;
调整后首套房贷利率变为4.3%+55个基点,也就是4.85%;二套房贷是4.3%+105个基点,是5.35%。
从历年的利率情况看,这次下调后无论是基准利率,还是最优利率,都创下新低!
这是今年LPR的第二次大降息。
今年1月,5年期LPR利率为4.6%,5月20号下调15基点至4.45%,8月22号再降15基点至4.3%。
年内大降30基点,尤其这次坦白来讲,降幅超出我的预期。
上周二,我在文章比想象的严重!全面走低!楼市救不起来了?里面提到今天极有可能降息。
只不过预测是10个基点,没想到会降这么低。
/2
吹大泡沫
有没有崩盘危机?
前几天给大家看了较新的经济数据以及房地产数据,从中我们得知当下的基本面仍然处于一个极度低位的水平。
所以近期降息的力度,松限购的城市已经上了一个等级。
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提到,如果这波刺激救市还激不起波澜,后续会继续松下去。
由此在评论区也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提到为了救市忽悠上车,这么吹大泡沫,最后的结果是泡沫破灭,量价齐跌崩盘。
并且就算是一线核心区也扛不住,遥想当年的日本就是如此。
这条留言当时我并没有回复,一来是比较敏感,二是并非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
今天再次大降息刺激,所以来给大家说下,中国的房地产会不会走日本的老路?
或者说如此刺激吹大泡沫,中国楼市的最终归宿是不是暴跌?
咱可以先了解下日本当年的实际状况。
日本的房价疯涨,源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极低的贷款利率。
1984年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利率自由+放松管制让房地产贷款规模激增,高杠杆之路彻底开启。
随后1985年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打击了日本的出口贸易;
因此日本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用低利率来维持企业竞争力,从1985年开始,连续5次大幅降息,从5%降到2.5%。
货币宽松让资本市场疯狂,由此楼市迎来狂热的投资,不到6年东京房价翻了6倍多,杠杆率也达到新高。
然后日本zf的措施是严控房地产贷款量,提高房地产税收,持有不到两年的土地交易被苛以重税。
但这一举措并没起到控制作用,反而因为土地限制过多交易困难,地少了让地价上来了。
随后举措就是货币政策的大幅收缩了,一年内连续5次加息控制,这个操之过急让房地产崩盘了。
我们与日本的差异在哪里?
一是对于货币政策的把控,和日本相比我们是非常保守的。
一年内降30基点,LPR从4.6%降至4.3%,我们已经说是迈出了很大的步子;
日本当年是5%降到2.5%,这个差异显而易见。
我们会降低利率去刺激,但这并不是压舱工具,不然你看反映到市场,购房人声音都是少这一百二百的不够干嘛的。
目前看,即便我们的货币政策宽松是趋势,但也做不到那样低的利率,还是有部分人被拦在门外,所以泡沫风险和当年的日本比小很多。
二就是我们的城镇化率,尚未达到崩溃峰值。
1990年日本房价触顶,城镇化率是76%左右;
而我国去年城镇化率才达64.72%,与之相比还有10%左右的空间,不少刚需住房需求其实还未得到解决。
三就是在土地供应上,日本土地是私有制,我们是国有土地然后出让。
这会让zf在供应端口上,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去控制,很难出现供不应求价格疯涨等情况。
咱们这涨不涨,是zf说了算。
所以现阶段的我们与当年的日本相比,其实有很大差异,距离崩盘还有很大距离。
/3
需求还在
楼市的曙光终会到来
中国房地产现在面临的风险是,越来越多的停工、烂尾导致大家对期房没预期。
现阶段比起房地产要完这种话题,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何时会度过这一轮低温周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关心楼市是否会暴跌的人,其实是那波真正有购房需求但因为资金卡住的人。
关心的同时还蕴藏些许的期待,这其实正能反映出真实的需求问题。
所以在目前这种危机里,我们要有的共识是市场需求还在,只是眼下没了预期。
我并不一味的鼓吹中国楼市,当然我也不认同中国楼市会崩盘的看法。
中国房地产牵扯太多,崩盘从zz上就不允许。
至于泡沫会不会吹破,上一部分也给大家说的很清楚了,一切还有空间。
现阶段这种危机波动中,我觉得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选择及优化资产。
等暴跌尤其核心区域暴跌,不太现实。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