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地区建筑遗产的概况及其类型(上)——探寻大栅栏地区建筑遗产的价值(二)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一、大栅栏地区调查、研究范围
狭义的大栅栏(dàshila'r),即原来的廊房四条,是北京市前门外西侧一条著名的商业街。我们此次的调研区域,并不限于这一条街道,而是与现在的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范围相吻合的,具体范围为:北起前门西大街, 南至珠市口西大街, 西起南新华街, 东至前门大街,总面积 1.26 平方公里。
大栅栏地区——调查、研究范围
二、大栅栏地区历史沿革
现在的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北京传统上被称为“宣南”的地区,其形成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十三世纪元大都建立。
元大都初建时,当时的旧城(金中都)虽然被废弃,但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依然有百姓尚未完全搬离旧城。新、旧两城间,人马仍有往来。其中一路出大都南垣正中的丽正门,向西南连通金中都故城,今天大栅栏街(包括煤市街以西原观音寺街)、铁树斜街、樱桃斜街一带的斜街格局就此形成。为解决南方漕粮经大运河运达通州之后运入京城的问题,忽必烈下令修筑漕河,其中开通的通惠河一直由通州向西流经丽正门前。漕运带来商人,南城的服务业、商业也因此萌发。
元、明北京南城变迁(侯仁之等编《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
公元十五世纪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迁来南方富户以充实北京人口,振兴北京经济,在今天前门大街西侧兴建集商业、居住、仓储功能为一体的廊房,建成后被称为廊房一条至四条,前门外商业区初具雏形。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南城修建了外城城墙,宣南地区圈进外城城内,进一步带动这一区域的发展。
公元十七世纪,清廷定都北京之初,实行满、汉分居制度,汉人被迁出内城,另外在内城也不许汉人经商,这些促成了外城,特别是前门外一带的繁荣。康熙九年(1670年),外城也仿内城之制,于各胡同口设置栅栏,据说廊房头条栅栏建得高大,故得名“大栅栏”。
大栅栏商业区西侧的琉璃厂地区,原名海王村,自元代以来一直是为建造都城烧制砖瓦(特别是琉璃瓦)的窑厂所在地,故得名琉璃厂。直至明代外城建成,窑厂逐渐迁往房山琉璃渠,窑火一直延续至清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编修《四库全书》,带动了此地古书行业的兴盛。又由于清初以来附近各地在京的会馆云集,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也大多选择在这里投宿,因此形成集中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
清中期以后,社会生活日渐丰富,前门大栅栏地区迎来大发展,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会馆、旅店、茶园、戏院、青楼,鳞次栉比,与东侧崇文门外花市商业区,西侧的琉璃厂商业区,南侧的天桥商业区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区组群。
明代(左)、清代(右)大栅栏商业分布图(侯仁之等编《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
1900年“庚子事变”,老德记洋药房火灾,大栅栏繁华区域基本被烧光,但不久又大规模重建。前门火车站的通车以及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扩建,前门外区域更增添了繁华。在随后的二、三十年中,由于新时代的新需求,一些新兴的产业和人群入驻大栅栏,也有许多店铺及民宅进行了更新及改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伴随王府井、西单商业区的兴起与政局的动荡,前门大栅栏商业区呈现萧条的趋势。
大栅栏地区民国商业分布图(侯仁之等编《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
新中国建国后,当时社会背景下,大栅栏、琉璃厂商业区得到了保留,并对区域功能略微调整,商业以外区域以居住为主,对部分旧时代的业态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也入驻了部分学校、机关、工厂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琉璃厂、大栅栏、前门大街等商业街等先后经过改造、翻建,许多建筑焕然一新。针对因人口增加而劣化的居住环境,政府也投入资金进行了部分基础设施的升级及危旧房的改造、更新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大栅栏地区是承载着商业、旅游、居住功能的历史社区,被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琉璃厂合并)得到保护。其间经历煤市街、南新华街、广安大街拓宽改造,北京坊等项目的建设,形成现在的格局。
三、大栅栏地区建筑遗产概况
现在的大栅栏历史街区,经历了元、明、清、民国至新中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尽管上世纪末以来,经历了多条街道的改造、拓宽,建筑的更新、翻建、修缮,但是依然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元、明、清以来形成的城市肌理,现存114条胡同,也有清代(主要是晚清)及民国建造的大量建筑遗存留存至今。这些建筑遗存,功能包括住宅、会馆、旅馆、商业、金融、餐饮、茶室(青楼)、演艺(戏楼、剧场)、镖局、浴场、宗教、工厂、文教、出版等不同功能,建筑类型、风格各异,反映了文化的流变、功能的需求、时代的审美及技术的发展。(新中国建国后的建筑暂不在这次我们调研范围内。)
四、大栅栏地区建筑遗产的类型
我们在分析大栅栏地区的建筑遗产的类型时,首先将大栅栏地区的建筑遗产分为明清以来(大部分是晚清时期)的传统合院建筑及受外来文化与技术影响较多的近代建筑。
(一)传统合院建筑
1、合院式建筑
大栅栏地区传统住宅基本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住宅。与内城规整的四合院相比,这里的四合院鲜有垂花门、抄手游廊齐备的大型四合院,大部分规格比较小。虽然用地比较局促,但也追求正房、厢房、耳房、倒座俱全,高低错落,出入躲闪。
排子胡同四合院内的垂花门(左)及大栅栏地区较为标准的四合院
大栅栏地区“三间口”的小四合院
大栅栏地区的四合院,规模较大的也有两进院落、三进院落的。
一进院落(左);两进院落(中);三进院落(右)(段晓婷绘制)
部分传统合院式住宅在近代也进行了小规模的改造,这部分内容具体在下文分析大栅栏地区近代建筑遗产,以及后续文章分析大栅栏地区建筑遗产的营造及装饰特征时再详述。
2、前店后宅(厂)的商铺建筑
大栅栏地区的沿街商铺建筑,除个别铺面建筑独立位于商业街街边,大部分铺面建筑背后还有附属院落,即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厂(作坊)的形式。
前店后宅(厂)形式的商铺院落(段晓婷绘制)
按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中总结,当时北平沿街传统铺面建筑的主要类型有牌楼式、拍子式、重楼式和栅栏式。至今在大栅栏地区调研过程中,除栅栏式铺面遗存难寻踪迹,其他形式铺面尽管多历经修缮、改建,但都有实例留存。
(1)牌楼式,即店铺前面立起高大的装饰性牌楼,是铺面建筑中铺张的形式。
(2)拍子式,即店面顶部是一座牌子(平顶的廊),拍子挑出的承重枋头安装挂檐板。可在拍子平顶上立起栏杆标记店铺字号,或在挂檐板上伸出挑头,增加广告效果。
(3)重楼式,即按传统结构形式建起重层乃至三四层的店面。
(4)栅栏式,一般是当铺建筑的铺面,出于防范保卫的目的,设置整面的栅栏。
牌楼式(左)及带的拍子式(右)铺面(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
楼式(左)及栅栏式(右)铺面(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
3、其他功能的传统合院建筑
(1)寺观
大栅栏地区分布着许多寺观建筑遗存,如前门清真寺、五道庙、琉璃厂火神庙、观音寺等。大栅栏地区寺观建筑规模较小,一般呈合院布局。根据寺观性质不同其形制也有所不同,如前门清真寺按清真寺形制在院内设有讲经堂、礼拜大殿与后窑店。其中位于斜街交汇处的观音寺及五道庙,虽也是合院式建筑,但均利用不规整的场地,因地制宜建设,非常有特点。
大栅栏护国观音寺(段常旭绘制)
(2)会馆
大栅栏地区尚存的会馆建筑大多是多进的合院建筑,有的在侧面出跨院。会馆院落格局上更加自由,有的前后院交通由正房正中穿过,与传统四合院民宅不同。
前后穿堂式交通联系的带跨院的会馆院落(段晓婷绘制)
(3)银号
大栅栏施家胡同、钱市胡同是清代至民国初期京城银号聚集地,据说部分银号所在的四合院,由于设置有铸造银锭的银炉,屋顶留有气窗,是当时冶炼银锭时通气用的。现存是否还有上述特征,尚待进一步调查。
(4)戏园
清初旗、民分治,戏曲演出汇集于正阳门外,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乾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此后多家安徽班相继进京,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带动了京城前门一带戏剧文化的兴盛。清初的戏园子戏台还是在院落中单独的建筑。到清末,前门外,包括大栅栏地区会馆中开始出现集观、演空间在一座建筑中的大型戏楼建筑。
《乾隆京城全图》中前门外的戏园子; 正乙祠(浙江银号会馆)院落内的戏楼(段晓婷绘制)
清末新政之后,西化的浪潮全面影响官方与民间,也影响到大栅栏火灾后重建及更新的建筑。本文下篇将重点探讨大栅栏地区建筑遗产中受外来影响较多的近代建筑多样的类型。
未完待续
感谢支持我们行动的大栅栏居民、老师、同学、中铁建工的小伙伴们
感谢“四名”汇智理事成员的支持
MAU研习室关注中国近代建筑与城市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
成员为:
钱毅
孟昳然、段晓婷、闫峥、秦子葳、骆凯、种璟媛、康凯、郭启辰
卒业成员:
李欣宇、经真、任濮、张子涵、常萌、刘思航、刘强
欢迎关注我们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