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融资短板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编者按:7月29日,在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支持下,由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全联房地产商会金融工作委员会和万绿信用评价(广州)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论坛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产业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负责人梁浩对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融资短板做了解读,梁浩介绍说,建筑全产业链包括从建材生产、制造、施工、运维,大约占40%的碳排放量。截止去年年底,全国绿色建筑星级标识项目达2.47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5.69亿平方米。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下,绿色建筑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市场加速培育,并爆发巨大需求。每年新增绿色建筑体量约为4亿~6亿平方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达上万亿元,市场空间极大。以下为梁浩演讲视频和全文。
建筑产业能耗占比高,建筑产业传统作业模式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新发展阶段适应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政策目标的必然要求。绿色建筑重点细分领域包括绿色建筑节能服务、绿色建材、超低能耗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等。
2020年,建筑业产值达28万亿元,从业人员接近6000万人。从建材生产、制造到建筑施工、运维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
近年来,我国发布多项政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建筑”。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提高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
当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还发布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
自今年6月1日起,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二星级标识由省级住建部门认定,一星级标识由地市级住建部门认定。全过程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正在构建。
为带动相关领域产业化发展,我国在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绿色城市建设、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等领域开展试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比如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和产业基地的认定,以及支持绿色建材试点,在南京、杭州、绍兴等城市试点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再比如,上海、广东、湖南、河北等省市围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展开行动,力度很大。上海对超低能耗建筑的奖励达到了容积率的3%,有些地方直接每平方米给予20~3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北京“限地价、控房价、提品质”,给开发商留出合理的利润,优选高标准的商品住宅建设方案。这可能是未来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整体步入一个新台阶,进入全面高速发展阶段,每年新增项目数量约3500个,2020年当年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77%。截止2020年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达到2.47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5.69亿平方米。部分已通过设计施工图审查做绿色建筑的项目没有纳入统计,约有50多亿平方米。
2010-2020年,随着绿色建筑相关产业成熟,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逐年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10年间,一二三星级绿色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下降47%、52%、66%;一二三星级绿色住宅建筑的增量成本降幅分别为80%、71%、36%。
绿色建筑产业链日趋成熟。可再生能源利用、外保温、外遮阳、新型门窗、雨水回收、市政中水、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技术在部分地区逐步强制推广应用。绿色建筑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融合,提高节能、节水、节材效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三部委成立了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推进工作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国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审议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和认证机构技术能力要求,指导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采信工作。组建技术委员会,为绿色建材认证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提出后,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以及零能耗建筑标准、技术、产品日趋完善。以河北为例,截至2020年年底,河北累计建设超低能耗建筑141个,面积达440多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居全国排名前列。目前,部分南方省市也都在积极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浙江、四川建成了10万平方米以上的被动房住区。
装配式建筑方面,从结构类型看,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目前我国已形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份额较大,钢结构次之的格局。
2020年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4.3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59.3%,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8.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1.9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其中,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住宅1206万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33%。装配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得到快速推广。
从区域发展情况看,行业整体呈现重点推进地区引领、其他地区规模化跟进的局面。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54.6%,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占45.4%,重点推进地区所占比重较2019年进一步提高。其中,上海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为91.7%,北京市40.2%,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和海南省均超过30%。
从产业链发展情况看,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发展迅速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创建高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省级产业基地908个。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构件生产、装配化装修成为新的亮点。其中,构件生产产能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年装配化装修面积较2019年增长58.7%。
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太阳能光热利用、建筑光伏一体化、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绿色建筑能源的首要选择。今年可能专门推进建筑光伏行动,特别是建筑光伏一体化。从发展趋势上看,BIPV将以显著的技术优势逐步替代BAPV。
围绕绿色建筑的项目如科技服务业,EPC总包或绿色代建,绿色建筑的交钥匙工程,或将成为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房地产建筑业绿色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是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政策引导下,房地产建筑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绿色建材、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化建造方式、建筑可再生能源大量推广应用。
二是市场加速培育,爆发巨大需求。随着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逐步提升,初期以政府引导为主的格局逐步改变,高品质健康舒适的节能建筑得到更多消费者的接受和青睐,爆发巨大需求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投融资需求巨大。据估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若每年建设4亿~6亿平方米,相应每年绿色建筑开发投入资金需求为3万亿~5万亿元,再加上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资金需求将更大。
房地产建筑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过去重设计、轻运行,大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尚未得到验证。目前,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大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尚未在运行阶段得到验证。从全国范围来看,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仅占标识项目总量的约6%。
二是绿色建筑地域分布不平衡。从绿色建筑的地区分布来看,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多的地区大多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河北、浙江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
三是尚未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长效机制。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长期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和财政资金,目前绿色建筑建造主要为国家对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等实行强制性要求以及政府财政对二三星级标识绿色建筑奖励支持相结合的方式自上而下推动发展,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行业集中度较低,部分领域缺乏头部企业。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节能服务等领域行业集中度较低,存在“大行业、小公司”的特点,公司之间差异化不明显,资金门槛、技术门槛、规模门槛不高,头部企业先进优势不突出,受地域或距离限制较多,缺乏组织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带动。
关于绿色金融助力建筑“碳中和”,我谈五点体会:一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时,能否在规模总量可控的情况下,制定优先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金融政策;二是打通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信贷支持项目标准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解决绿色建筑星级标识认定期限错配的问题;四是解决绿色建筑产业链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五是解决需求侧对绿色建筑的认知问题。
上述问题,需要建筑和金融等行业主管部门携手破解。
谢谢大家!
备注:本文选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产业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负责人梁浩在“2021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论坛”上的演讲,略有删改,未经本人审阅。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