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媒高调炮轰”到两会重提引热议,干掉“公摊”这回稳了?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果不其然,“取消公摊面积”的舆论再起。
公摊面积存在多年,伴生的相关问题也有很多,在全国两会前期间,各类关乎民生的提案频频获得点赞,但最引发全民关注的当属“取消公摊面积”提案。
1.直冲热搜,“取消公摊面积”让网友再高潮了?
“公摊哪些面积,公摊多少面积都是一团迷雾,只能由开发商‘信口开河’,而业主毫无申辩权力。”全国政协委员洪洋建议,取消公摊面积,让老百姓明白付费,放心购房。(据3月7日人民网)
全国政协委员洪洋针对的是两点:
排名前列点:公摊哪些面积?
公摊多少面积一直是一团迷雾,很多人认为这是开发商信口开河,而业主并没有申辩的权利。
但其实不然,房子的公摊面积是由房管部门决定的,如果有一团迷雾,那就是房管部门、测绘机构、开发商一起干出来的事儿,这背后的牵扯过多,解决这一矛盾也非常困难,因此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
第二点:公摊面积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约束,建议将实际的公摊面积成本核算到实用面积当中,让老百姓明白付费,放心购买。
很多网友说:取消好,凭什么我花100平方米的钱实际拿到的是70平方米的房子?
还有人说:一切都按套内面积算,购置税、物业费、供暖费等等,这可以省多少钱......
但要强调的是,这里根本没提到取消公摊面积之后,原来300万的房子按套内面积算,只需要支付200万左右。
这样的理解就又走偏了。
这些算法是一厢情愿,把一个挺有意义的建议搞得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这并不是此建议的初衷。
2.“挤”出公摊面积背后的水,为什么这么难?
但20年来备受诟病的公摊面积,确实将买房变成了一种另类的开盲盒。
就在不久前,今年2月初,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就发文《别再让买房像开盲盒》,剑指公摊面积不合理:
如果购房合同上不注明得房率、套内面积等详尽数据,老百姓购买期房很大程度上如同开盲盒,撞运气。公摊面积背后利益空间巨大,容易滋生诸多弊病。当前亟须将取消公摊面积纳入规划中。
随后的2月12日,新华社也对该文进行了转发,文章认为取消公摊面积要从源头上避免大量矛盾和纠纷,可以探索用套内面积替代建筑面积计价。
不得不说,房地产早就已经是“人神共愤”了。
但由于公摊面积缺乏统一标准,哪些区域属于公摊面积,哪些区域不是,完全由开发商自说自话,导致公摊面积实际有多少,一般购房者难以清楚。
目前来看,我国在公摊面积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控制在哪个区间范围内,但行业内仍然有着不成文的规矩。一般来说:
(1)多楼层的住房(7层以下的住宅):7%-12%。
(2)小高层的住房(7-11层左右的住宅):10%-16%。
(3)高楼层的住房(12-33层的住宅):14%-24%。
(4)别墅类型的住宅(包括地下楼层在内的3层楼房):1%-8%。
也就是说,通常来讲高层的得房率应该在75%以上,小高层在84%以上,洋房在88%以上才是正常操作,大家可以自行比对下自己买房的得房率...
当然,公共区域确实用到了,考虑到开发商盖楼也有成本,也需要盈利,完全不付费也不现实。
但公摊百分比≠公摊面积,比率和数值没有可比性。
说到底,房地产行业本就暴利,老百姓年复一年辛辛苦苦地攒血汗钱,终于能买房了,还要被割韭菜,凭什么呢?
3.羊毛出在羊身上,全部取消就有个好了?
但大家也别妄想能公摊面积全部取消,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规律。
绝不可能总价300万的房子,现在只收200万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税、费也不会按照你想要的折扣去核算。
就像官媒说的一样:
“试图一蹴而就取消公摊面积并不现实,需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其中还涉及众多既得利益者。因此,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分步骤有序推进。在过渡阶段,相关部门可在明确公摊面积范围、标准上下功夫,及时封堵漏洞。”
说白了,全部取消是不可能的。
但呼吁了这么多年,也是时候有个说法了。
比如公摊面积能不能规范,上限面积、上限价格能不能有所制定,相关制度能不能完善,监管是否可以跟上,这些都得出台相关政策才能让弊病越来越少。
虽然取消公摊面积可能很难一蹴而就,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倾听民意,重视起来。让大家“有据可循”,把钱花在明处,买房才能买得安心。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