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雄安共同构建北京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征求意见

澎湃新闻 2018-06-23 09:48: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问政 > 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 与雄安共同构建北京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征求意见 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 2018-06-23 09:48 来源:澎湃新闻 问政 字号 超大 大 标准 小 文章转载自:中国城市规划 文章来源:综合自北京规划国土、瞭望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

问政 > 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

与雄安共同构建北京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征求意见

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

2018-06-23 09:48   来源:澎湃新闻 问政

字号

超大

标准

文章转载自:中国城市规划

文章来源:综合自北京规划国土、瞭望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

6月21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通州区政府共同发布通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已经编制完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规划草案于2018年6月21日至2018年7月20日向社会公告,听取公众意见建议。此次公告采用网上公告加现场公告两种形式,市民可通过网站留言、现场留言、电子邮件、信件等方式参与提出意见建议。

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座新时代的千年之城将描绘怎样的蓝图,其中又有哪些亮点内容,下面带您先睹为快。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城市副中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对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对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高级城市群,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在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开门编规划,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充分尊重社会公众对规划编制的知情权、参与权,我们将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在编制中,坚持高质量发展,按照较先进的理念、较高的标准、较好的质量,突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推动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全面融合,突出城市设计的精细化管控。坚持“多规合一”,将街区作为控规管理的基本单元,逐步推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等专项规划与控规相融合。坚持刚性与弹性并重,加强规划实施动态调控,定期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突出

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兼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指出,本次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突出高质量发展,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突出绿色生态的理念,构建副中心质量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北京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2017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较先进的理念、较高的标准、较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规划提出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

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东部地区关系示意图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副中心空间结构

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

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向外纵向联系北京东部地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对内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4个功能节点。

多组团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

1.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顺应现状水系脉络,科学梳理、修复、利用流域水脉网络,建立区域外围分洪体系,形成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涵养城市水源,将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水系打造成景观带,亲水开敞空间15分钟步行可达。

2.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

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两带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东西两侧分别约一公里、三公里宽的生态绿带;一环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长度约56公里;一心即城市绿心,约11.2平方公里,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规划建设33个公园。

3.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张家湾古镇(明嘉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玉带河约7.5公里古河道及古码头等历史遗迹。通过恢复历史文脉肌理,置入新的城市功能,古为今用,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创新活力。

坚持用较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城市副中心

1.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交通枢纽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客运枢纽为节点组织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转换。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各新城之间的快速便捷联系,建设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五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络。

2.着力建设一批精品力作,提升城市魅力

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汇聚国内国际智慧,提高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重要公共设施设计水平。统筹考虑城市整体风貌、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建筑设计系统引导,建设一批精品力作。

3.坚持建管并举

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集成应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城市功能良性发展和配套完善。建设空气清新、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区,高标准的公交都市,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密度适宜、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区,建成环境整洁优美有序的全国文明城区。

以人民为中心,

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施卫良指出,本次控规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个核心的发展理念,在规划当中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融合在一起,通过规划刚性管控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综合协调,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与标准构建,突出建筑风貌、生态环境、公共空间的管控,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体现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力求通过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有效疏解和承接中心城的人口和功能,保障首都功能的有效实施。

家园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

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以组团、家园为单元,提供均衡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

规模与结构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对于城市副中心的规模与结构,规划严格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进行了细化落实,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约1亿平方米。

划定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空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实现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

空间布局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规划在2016年开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基础上,坚持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以一带、一轴为统领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组织城市功能布局,以组团、家园为单元提供城市公共服务。

打造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

打造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

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此外,规划还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一条设施服务环,整合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有机串联组团和家园,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主导功能

有效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

为了完善功能承接体系,提高对中心城区的服务保障能力,城市副中心将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合,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城市特色

重构水城关系,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彰显文化魅力

规划着重提出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将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作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规划依托多河富水生态本底,传承运河历史文化,秉承自然生态理念,构建系列分洪体系,保障防洪防涝安全,营造自然宜人滨水环境,重构水与城、水与人的和谐关系。

规划全面增加绿色空间总量,实现森林入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多级绿色空间系统,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

规划提出要保护并利用好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故事,构筑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充分展现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城市风貌

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

城市设计成为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重构城市空间秩序,依托大运河塑造由古及今、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

加强城市设计特色引导。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展现“绿心环翠承古韵,一支塔影认通州”的新时代城市画卷。

加强高度管控,划定基准高度管控区,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通透疏朗的城市高度秩序。建设低密度城区,加强建筑规模整体管控,划定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强度分区。

加强对建筑风貌、城市色彩、第五立面与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全域全要素管控,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

规划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绿色出行方面,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在职住平衡方面,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在环境治理方面,建立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 以上。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用较严格制度较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水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高质量发展

副中心指标

规划中多次出现高质量发展相关提法,体现了对于城市发展质量的高度重视。规划按照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的目标,提出生态建设、绿色出行、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一系列规划指标,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主”与“副”关系、核心与拓展关系、区域协同发展三个层面的关系

施卫良指出,规划建设好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通过对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有效承接和紧密对接,保障首都功能的实现,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局面。处理好和通州区的核心与拓展关系,通过全区的功能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融,实现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处理好和北京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和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使副中心成为东部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发展的枢纽节点,实现以点带面、区域协同、区域共进。

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

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的就业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吸引力,引导中心城区人口随功能转移,实现新城宜居宜业、职住平衡。加强联系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的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快捷通勤能力。

加强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的紧密对接、良性互动。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顺义、平谷、大兴(亦庄)等东部各区联动发展,实现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服务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服务全市人民、进而辐射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是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建成以金融创新、互联网产业、高端服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集中承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功能;文化旅游区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主,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会展等产业。

处理好和通州区的核心与拓展关系

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外围控制区,通州还有9个乡镇。9乡镇将围绕副中心编制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建设特色小镇,实现与副中心的统筹发展。

处理好和北京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着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责任。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地域相接、互动性强,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实现统筹融合发展。

共同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加强开发强度统一管控。形成一洲、两楔、多廊、多斑块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依托潮白河、大运河流域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

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产业。促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廊坊北三县地区公共服务配套,缩小区域差距。防止贴边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里的副中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有大量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表述,相关汇总如下:

空间布局

北京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第17条 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高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1.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

2.一主: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

3.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东部地区关系示意图

第29条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应当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较先进的理念、较高的标准、较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第30条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副中心空间结构

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向外纵向联系北京东部地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对内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4个功能节点。多组团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第31条 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

1.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顺应现状水系脉络,科学梳理、修复、利用流域水脉网络,建立区域外围分洪体系,形成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涵养城市水源,将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水系打造成景观带,亲水开敞空间15分钟步行可达。

2.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

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两带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东西两侧分别约一公里、三公里宽的生态绿带;一环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长度约56公里;一心即城市绿心,约11.2平方公里,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规划建设33个公园。

3.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张家湾古镇(明嘉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玉带河约7.5公里古河道及古码头等历史遗迹。通过恢复历史文脉肌理,置入新的城市功能,古为今用,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创新活力。

第32条 坚持用较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城市副中心

1.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交通枢纽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客运枢纽为节点组织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转换。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各新城之间的快速便捷联系,建设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五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络。

2.着力建设一批精品力作,提升城市魅力

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汇聚国内国际智慧,提高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重要公共设施设计水平。统筹考虑城市整体风貌、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建筑设计系统引导,建设一批精品力作。

3.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集成应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城市功能良性发展和配套完善。建设空气清新、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区,高标准的公交都市,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密度适宜、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区,建成环境整洁优美有序的全国文明城区。

第33条 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着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责任。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地域相接、互动性强,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实现统筹融合发展。

共同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加强开发强度统一管控。形成一洲、两楔、多廊、多斑块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依托潮白河、大运河流域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

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产业。促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廊坊北三县地区公共服务配套,缩小区域差距。防止贴边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城市整体功能优化

第40条 在市域范围内实现主副结合发展、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

1.主副结合发展

加强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的紧密对接、良性互动。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顺义、平谷、大兴(亦庄)等东部各区联动发展,实现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服务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服务全市人民、进而辐射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

坚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第43条 突出高端引领,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是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建成以金融创新、互联网产业、高端服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集中承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功能;文化旅游区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主,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会展等产业。

“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推进职住平衡发展”

第52条 优化就业岗位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机制

2.合理调控中心城区就业岗位规模,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吸引力

优化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有效控制就业岗位规模。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的就业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吸引力,引导中心城区人口随功能转移,实现新城宜居宜业、职住平衡。加强联系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的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快捷通勤能力。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68条 高水平建设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

以两轴为统领,完善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布局。深入挖掘核心区文化内涵,扩大金名片影响力。北部继续完善以奥林匹克中心区为重点的国家体育、文化功能。东部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载体传承大运河文化,建设服务全市人民的文化设施集群。西部重点建设首钢近现代工业遗产文化区。南部通过南苑地区改造预留发展用地,未来塑造首都文化新地标。

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和目标任务

第98条 完善新型城乡体系

针对平原地区和生态涵养区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创新完善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城乡体系,制定分区指导、分类推动、分级管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高级城市群

第107条 构筑协同一体的城市群空间体系

3.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构成北京新的两翼,应整体谋划、深化合作、取长补短、错位发展,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第109条 全方位对接,积极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主动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积极作为,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推动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向河北雄安新区疏解集聚,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形成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功能分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一张图读懂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

文章转载自:中国城市规划,文章来源:综合自北京规划国土、瞭望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排名前列时间作出处理。

  发送邮件至zhengwu@thepaper.cn申请加入澎湃政务号或媒体团

1

收藏

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